学琴|李云迪跌落神坛,给4000万学琴家庭上了一课( 三 )


如果孩子有点儿兴趣,学些皮毛也无妨,但强行上价值上到这个高度,大可不必 。反倒是绝大多数学琴的家庭,都容易忽视这两点:
1、无论大提琴也好,钢琴也罢,都是一种需要苦练的艺术,想让自己和旁人get到其中的美感,必须先通过大量的、漫长的练习去积累足够的技艺 。
2、乐器是演奏者表达自我、彰显自我的一种工具,而非目的 。比如马友友对于经典曲目“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解读:
这个律动展现了自然世界的无限和不定,听到这段旋律你会想到流水,想到秋日阳光穿透树叶的间隙,总之是某个一直持续但总在变化的东西……这段音乐放在电影里,有助于观众形成特定的情绪 。
学琴|李云迪跌落神坛,给4000万学琴家庭上了一课
文章图片
可问题就出在,对于绝大多数天资普通的孩子,以上两点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相悖的 。
中国孩子学琴的方法是照着谱子一点点扣 。对着一段不熟悉的旋律,你的工作就是把这些五线谱上的小蝌蚪一个个认出来,落在键盘上 。就好像在你完全听不懂英语的情况下,先让你学自然拼读,读出来就行,表达的是啥都在其次 。
指法的敏捷,技术的娴熟,强弱的表现,快慢的转换,一直进行机械的肌肉记忆练习,但很少有人想过这段旋律究竟在表达什么,或者说我们在假装表达 。
苦练必然要承担兴趣流失的风险,且很少有孩子还能再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中,去感受曲子想表达的精神内核 。
学琴|李云迪跌落神坛,给4000万学琴家庭上了一课
文章图片
让孩子学乐器的目的,无论是考证还是兴趣爱好,要想学通学透,持之以恒的苦练是唯一捷径 。有位钢琴老师曾这样吐槽送娃来学琴的家长:
很多家长第一次带孩子来的时候都会说的开场白是“我没打算让她考级,就是想让她有个爱好,有时间的时候弹弹琴也能陶冶情操,将来并不一定非走这条路…”
一听到这个,我就会特别直接的跟她说要不要回去再想想,学琴其实挺枯燥的,学之前孩子都会说想学、一定好好学,但是学起来,很大一部分靠的家长的毅力,如果家长觉得差不多就行,学着玩的,我觉得还不如不学 。
一旦当孩子发现学琴以后每天都得练,起步四十分钟,经常一小时以上,而且不能乱弹,要有板有眼,她能觉得这件事有多大的乐趣?我教了十几年了,几乎没有家长跟我说孩子一有空就去练琴,特别喜欢,练不够 。听到的多数是她不练啊,你好好说说她…
所以家长一开始的那种有空练练琴,陶冶情操这样的想法,挺好笑,孩子小的时候真的陶冶不着,什么时候学明白了,不用催着练了,那才是真正学明白了…
孩子都喜欢随意的,要求少的,可学琴这样是不可能的 。你看看真正弹琴好的哪个不是刻苦练出来的,所谓天赋,无非乐感好些,聪明一些,上手快一些,但要好听,还是时间和量的积累 。
关于练琴这件事,有个很通俗的说法叫做“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二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这句话或许可以映射李云迪本身 。
学琴|李云迪跌落神坛,给4000万学琴家庭上了一课
文章图片
昨晚的大瓜爆出后,网友评论大概分为两派,一派是纯粹的吃瓜群众,另一派则是扼腕唏嘘的乐迷 。有个乐迷的点评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