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崇焕的子孙在清朝高官厚禄 而毛文龙的子孙却隐于山林?( 二 )


当年皇太极围锦州,后方遭毛文龙袭击,不得不恨恨收兵,成就了袁崇焕、赵率教“宁锦大捷”之功 。而当毛文龙已死,皇太极于1640年再围锦州,在松山尽歼来援十三万明军,俘获明统帅洪承畴,然后从容迫降锦州城 。
此战结束,大明九边精锐,尽毁一旦,王朝正式进入了倒计时 。
时人对毛文龙的评价:
大诗人吴惟英知毛文龙冤死,作诗将毛文龙比作韩信、蒙恬,甚至将之与武圣岳飞并列,诗云:
昨夜营星色黯然,讣音忽向路人传 。
但嗟韩信成擒日,不见蒙恬御敌年 。
功业已沉沙碛雨,精灵犹锁海门烟 。
好收战骨鸱夷里,归葬西湖岳墓边 。
毛文龙最初遭到疏劾时,屯田主事徐尔一曾以三子一孙力保毛文龙无反叛之心,听到毛文龙的死讯,又上疏力诉毛文龙之冤,疏入不报,愤然挂冠而去 。
以上种种,足见毛文龙为一英雄人物 。
袁崇焕也很有英雄气质,而且胆略不输毛文龙 。
广宁陷落,熊廷弼和王化贞下狱,朝野惊骇,人心惶惶 。从福建上京述职新任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不信邪,“单骑出阅关内外”,一个人在关外考察了半个多月,回来就拍着胸脯说来:“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关于袁崇焕的英雄事迹:
一、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后金八旗劲旅,卷地而来,狂攻宁远 。袁崇焕召集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何可纲等,“刺血为书,激以忠义”,决心与城共存亡,血战到底 。虽说此战最终得毛文龙奔袭沈阳致使努尔哈赤撤军回守而结束,但袁崇焕“凭坚城、用大炮”的战法也打得有声有色 。
二、“己巳之变”中,袁崇焕千里回援,北京外城广渠门外亲自操刀与后金兵对砍,血染征袍,身为文士,不乏武人之威 。
说完了袁崇焕的事迹,再说说袁崇焕被杀后的影响:
毛文龙一生的功业在皮岛,毛文龙亡,皮岛则成荒岛;袁崇焕一生的功业在宁远,袁崇焕死,代替他镇守宁远的是吴三桂 。1644年,李自成大举东征,大明帝都北京城风雨飘摇,崇祯帝急召吴三桂入关勤王,宁远被主动放弃 。
时人对袁崇焕的评价:
“己巳之变”期间,民间“喧传袁崇焕挟奴讲款”,大臣指控袁崇焕,是说他“以五年灭奴欺皇上”、“密谋款敌”,“以胁城下之盟” 。
袁崇焕被处死的主要罪状也是:谋款诱敌、斩帅践约 。
现在有一种声音,说袁崇焕是个欺世盗名的大汉奸、大奸贼 。但从相关史料来看,袁崇焕对大明王朝的忠诚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想想看,他的官职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兼检察院副检查长,蓟﹑辽军区司令兼登﹑莱﹑天津地区卫戍司令,这么大的官职,不可能不珍惜 。导致他犯下这弥天大罪的原因,是他在崇祯面前夸口五年平辽,在无力实现的背景下,只好铤而走险,寄希望于款和了局,偷偷和皇太极议和,走议和路线,以求实现收复部分失土的承诺 。
所以,《石匮书后集》明确记,袁崇焕是“杀毛文龙以为信物,今勾引入犯,以城下之盟,了五年灭寇之局”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也称“(袁崇焕)无以塞五年平辽之命,乃复为讲款计 。”
袁崇焕惨遭“磔示”之刑时,京师百姓奔走相告,“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 。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乃止 。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 。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
袁崇焕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自取灭亡,罪有应得 。但他的爱国情操和人格魅力没有丧失,临刑前的一刻口占了一首绝命诗,中有“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之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