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多个offer如何做选择 如何做选择( 三 )


有些人在面临选择时,由于左摇右摆难以做出决定,因此就放弃做决定,采取一种逃避的态度——殊不知这也是一种选择,不选择也是一种默认的选择 。比如当你没有选择与那对你有伤害的伴侣分手,那就意味着你的选择是继续保持与他的痛苦关系;当你在两个工作机会面前迟迟不做选择,那就意味着你的选择是让工作机会或你的家人来帮你做选择,而你会被动接受他人为你做的任何安排 。
面临重大的选择,确实会让人产生焦虑感,但需要看到的是,有机会面临选择却正意味着你是有能力和有价值的,选择越多,意味着你的能力和价值越大 。比如你面前有三份备选工作,那意味着你的工作能力很优秀,所以才导致你陷入到这样的动机冲突里,如果只有一个工作机会,那么你就只有接受,也就无从选择了 。所以能够有机会做选择,意味着你是生活的主人,由你去选择生活,而不是让生活来选择你——而这正是人类自信心和自尊感的来源 。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何选择以及选择什么,会反映出个体的生活背景、价值倾向等个人信息 。那些认为稳定的生活更重要的人,自然就会倾向于选择去考公务员,反之,那些认为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更重要的人,就会更加愿意到企业工作 。其实他们的“认为”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那些选择只是中立地反映了这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仅此而已 。
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选择
选择本身常常是中立的,因为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面临的都是多重趋避冲突,即没有哪个选择绝对好,或绝对坏,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就不会再执着于分析各种利弊,而是转向叩问自己的内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实现个人的成就感,还是感受大集体的安稳?是开创诸多可能性的未来,还是老老实实呆着?一旦弄明白了自己的内心需求,此时选择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事实上很多人在经过内心和个性的成长之后,再回头看当初那个让自己备受困扰的问题,都会觉得当时的焦虑真是不能理解 。
大部分面临动机冲突的人,都是源于对自己不够了解,不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清楚自己内心的感觉,进而也缺乏对自己的确信感,过多考虑他人的看法,因而在面临选择时感到无所适从 。中国的民间俗语说的“婚姻就像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或许这里的“婚姻”一词也可以替换为“生活” 。在面临选择时,这句话是最需要被当作标尺的 。
(作者:肖雪萍)
人在纠结时如何做选择?求解答 。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从而做出选择 。个人认为纠结的最终原因是完美主义作怪,觉得两个选择都要好处而不可兼得,所以纠结 。基于以上原因,可能对应解决办法是想开点 。
只有清楚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我们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在开始行动之前,我们应先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都听过猴子捡东西的寓言故事,因为猴子不清楚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所以,当看到西瓜的时候,它捡起了西瓜,而后,又看到了芝麻,就把西瓜扔掉捡了芝麻 。
人生就是这样 。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两个迥然不同的结果 。思考的太多就容易陷入纠结之中,难以做出决定 。其实,我们只是不想取舍而已 。为什么你会纠结,痛苦,难以做出选择呢?那是因为你只想得到好的结果,而不想承担同时带来的不好的结果 。
人的生命是一条起起伏伏的路,但我完全不怕颠簸,从来不踩刹车,这也许就是我的独特之处 。夜以继日,我开足马力,随心所欲地前进,大不了就是一败涂地,撞得粉碎 。我还有什么可以失去呢?一点也没有 。假使我慢慢来,就不会落得相同的下场吗?当然会!因此让我们勇往直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