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归来仍是少年的上一句( 二 )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归来仍是少年的上一句

文章插图
可以是人、事物或是环境,让胆小受伤的心灵找到栖息地,即心的归处 。对于柔奴来说,王巩便是她的心安之处,王巩的情更是让她在岭南这个烟瘴之地能够支撑下去的重要力量 。苏轼万万没想到,自己颠沛半生,竟然从一个歌姬处得到深刻的感悟 。
因此他毫不吝啬地对柔奴坚守本心、不畏困苦的精神予以赞美之情 。柔奴复姓宇文,原是洛阳城内大户人家的小姐,从小家境优渥,养尊处优 。不料后来家道中落,柔奴沦为一名歌姬,但她冰雪聪明、口才了得且温柔善良,略通医术药理,常为贫苦百姓治病 。
而王巩则是英俊潇洒、富有才气的画家,两人相识、相遇、相知,柔奴爱上了这位满腹才华的公子,哪怕他妻妾成群,也决意跟随 。王巩是苏轼的至交好友,在苏轼担任徐州团练时,两人便时常往来、宴饮,私交甚密 。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归来仍是少年的上一句

文章插图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事发,苏轼险些因此丧命,多名与他交往密切的好友惨遭贬谪,其中被贬谪最严重的便是王巩 。王巩的贬谪之地乃是岭南以南的宾州 。彼时的王巩已成戴罪之身,而岭南乃烟瘴之地,且前往岭南的道路漫长曲折,不知要遭受多少艰难险阻 。
王巩身边的妻妾、歌姬及随从得知后闻风丧胆,尽数离去,丝毫没有与王巩共苦的想法 。唯有一人例外,便是宇文柔奴,在听闻王巩贬谪宾州后,自愿且坚定地跟随王巩踏上贬谪之路 。在得知王巩因自己而受牵连后,苏轼内心既无奈又愧疚 。
他常常寄书信聊表自己的惦念之心,尤其是变化多端的岭南气候最是令苏轼担忧,他生怕好友因瘴气、气候与心情的因素而与世长辞,故在信中常谈及养生之道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王巩受诏北归,并宴请昔日好友苏轼,苏轼因此欣喜若狂 。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归来仍是少年的上一句

文章插图
赴宴后,苏轼赫然发现王巩身上并无因被贬而落寞丧气或怨天尤人,反而添了一丝豁达乐观的神情 。与此同时,柔奴用清甜的嗓音为宴会献歌助兴,更令苏轼惊叹这对才子佳人面对困境时的豁达心胸 。深受启发的苏轼提笔填词《定风波》 ,将王巩比做多情风流的琢玉郎,将柔奴称为肤如凝脂的点酥娘,赞颂二人情比金坚、矢志不渝 。
三、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位身份地位地位的侍妾,自然说不出巾帼须眉的豪言壮语,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不含一丝幽怨之意,只是从容淡定地将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缓缓道出 。很显然,外在的艰苦条件并不能影响柔奴分毫,只要能与心爱之人患难与共,只要内心保持安宁平静,再大的困苦都能从容应对 。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中的“少年”乃是一语双关,既可以解释为飘零蹉跎半生,仍保青春容颜;也可理解为历经磨难困苦,仍怀赤子之心 。而苏东坡的《定风波》的重点并非“万里归来颜愈少”的青春貌美,而是“此心安处是吾乡”淡然心态 。从某种层面上来看,苏轼原词的寓意与境界相较网络名句有过之而无不及 。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归来仍是少年的上一句

文章插图
结语:苏轼一生坎坷曲折,但入仕之路一帆风顺,文学上的非凡成就更是助他直上青云 。然乌台诗案后,苏轼被捕入狱,他感受到了官场的阴暗与冷漠,可这一切灰暗并未打击苏轼建功立业的热情与决心,反而令他逐渐成熟、有担当,并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开始追求超脱的自我,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与坚定不屈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