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在孩子上学之后 , 大部分的孩子都会遇到一些自己不擅长的学科 , 英语可能是大部分孩子头疼的科目 。 当孩子在语言上表达自己说"我真的很讨厌英语 , 我不想也不要学英语" 。 行为上英语书丢在一边 , 但是不久之后又拿回来看 。 家长听到孩子说的话以及看到孩子把英语书丢在一边想不要着急上火骂孩子 。
而是要去领悟孩子话语、行为背后的原因 。 其实 , 在实际上孩子却是在说"学不会英文真的会让我很难受 , 所以我得努力学啊" 。 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行为:把丢在一旁的英语书拿回来看 。 面对孩子的这样"表里不一"的行为言语家长可以这样子做:
家长需要鼓励孩子:"英语现在对了来说的确是很难 , 但是你还是可以学会它 , 因为爸爸妈妈会陪着你一起学习 , 我们一定可以学好的 , 对吗?"家长这样反问孩子的同时在无线之中也激励了孩子 , 给孩子信心 。 孩子他就不会一直陷于"英语好难 , 我不想学 。 "的状态中 , 反而会鼓起信心把英语给学好 。
文章图片
尊重孩子
很多的家长会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 , 总是当着别人的面说孩子的一些"糗事"来逗乐大家 , 其实家长的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尊重孩子的 , 孩子虽小 , 但是他也有一颗小小的自尊心 , 他不介意在你面前出糗是因为你是他最亲密的人 , 但是其他人不一样 , 所以家长不要再在外人面前说自己孩子的糗事了 。
我想起之前看过了一期综艺节目:宋丹丹和儿子巴图一件参加的 , 本来是一个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关系的节目却因为宋丹丹的话让他儿子很是尴尬 。 感觉自己变得不会和孩子好好说话了 。 节目中有这些情景:
宋丹丹看到其他人在为大家做早餐 , 她打趣地说:"我就是生了一个废物 , 啥也不会干 , 再看看人家的孩子 。 "可是当巴图为她煮鸡蛋的时候 , 她却在一旁不仅说他笨手笨脚的 , 煮个鸡蛋都煮不好 , 还埋怨他生的火的扬起的烟灰弄脏了她的脸 。 不仅如此 , 还将巴图小时候的一些糗事当笑料逗大家开心 。 节目中巴图羞得是一脸通红 。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曾经在《中毒的父母》中说道:
小孩子是不会去区分什么是事实 , 什么又是笑话的;但是他们会相信并且记住自己父母所说的有关自己的一切话 , 并逐渐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 所以家长要特别是在孩子的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
文章图片
让孩子做他自己
特别是当孩子上学之后 , 家长就会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对成绩、比智力……家长一旦发现自己家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存在一定的差距之后就拼命地想要让孩子追上别人的孩子的步伐 , 于是给孩子报名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等等 。
家长从来都没有问过孩子需要什么?他到底喜欢什么?家长只是一味地以"都是为了你好"为理由让孩子照着去做甚至有些家长还逼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 让孩子失去了自我 。
不久之前的在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小欢喜》中的宋倩是一名教师 , 她的孩子正在上高三所以她为了女儿的高考她放弃了自己的工作 , 一心为孩子的高考 , 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 , 她知道孩子的心里不想去清华北大 , 想读航空专业 , 可是她不允许 。 她的孩子一直都是以"别人家的孩子"的身份存在 , 是一名学霸 , 可是就是因为她家长的逼迫让如此优秀的孩子的了抑郁症 , 想要自杀 。
所以家长要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喜欢的是什么 , 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 逼迫孩子最后让孩子失去自我 , 失去自由 。 家长更应该做的是让孩子做他自己 , 让他有自己的追求 。
- 孩子有这些“特点”,长大后大多没出息,希望你家孩子一个都没中
- 新开学孩子总坐不住?读懂“路径依赖”理论,强化“学习思维”
- 孩子做事容易“放弃”,经常半途而废是啥心理?家长如何应对?
- 一生气就“乱发泄”?让孩子认识“踢猫效应”,比说教更有用
- 原生家庭有多重要?不良“家庭关系模式”,直接影响孩子“社交”
- 孩子犯错就关“小黑屋”?别再让教育“误区”毁了我们的孩子
- 孩子被说长得不好看该怎么回答?这位爸爸的答案,让人忍不住点赞
- 孩子说话磕磕巴巴?别着急纠正,会破坏孩子的“自我纠正能力”
- 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就不能把孩子当孩子,会有想不到的收获
- 给孩子挑好幼儿园有多重要?“泡菜效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