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多地宣布修改计划生育条例,加码生育福利,延长生育假期 。所以现在生娃到底能休多少天假?根据各地最新法规内容(截至11月27日),小编整理了一份最新的全国多地产假一览表!
最新全国多地产假一览表
文章插图
通常意义上的“产假”是什么
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
此外,各地方在国家规定的产假基础上,还规定了当地的生育假 。最近全国多地调整的计划生育条例,主要就是对生育假进行调整,大部分省份将生育假由过去的30天延长到了60天 。
所以,我们现在讲的通常意义上的“产假”,指的其实是产假和生育假两者相加的天数 。
多地女性产假增至158天,配偶陪产假大多为15天
11月26日,北京市通过了关于修改《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修改后的条例规定,女方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享受的延长生育假由30天增加至60天 。加上国家规定的98天基础产假,女性产假增至158天 。男方享受陪产假15天 。湖北、安徽、山西等多地均有类似的最新规定 。
这些地方女性可休188天产假
9月29日江西省修改的《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增加产假90日,并给予男方护理假30日,也就是说女性产假增至188天 。
11月24日,青海省通过了修改《青海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规定奖励女方生育假90日,女性产假增至188天 。
11月23日,河北省通过修改的《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生育第一、二个子女的延长产假60天,生育第三个以上子女的延长产假90天,也即生三孩的可休188天产假 。
【全国多地产假一览表 河南产假2022年多少天】11月25日,浙江省通过修改《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规定女方在享受国家规定产假的基础上,生育一孩延长产假60天,总计158天;生育二孩、三孩延长产假90天,总计188天 。
此外,黑龙江女性可休产假180天,重庆女性可休产假178天 。
多地规定子女满三周岁前,夫妻双方每年可享育儿假
多地均规定,子女满三周岁前,夫妻每人每年可享受5天或10天的育儿假 。
河南省明确育儿假时间
11月27日,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其中明确,在子女年满三周岁前,每年应当分别给予夫妻双方十日育儿假,育儿假期间视为出勤,上述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重庆育儿假最长可休一年
11月25日,重庆通过修改《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职工,在产假或者护理假期满后,经单位批准,夫妻一方可以休育儿假至子女一周岁止,或者夫妻双方可以在子女六周岁前每年各累计休五至十天的育儿假 。
不得因女职工哺乳降低其工资福利待遇
近日,国家卫健委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2021-2025年)》 。计划提出,到2025年,母婴家庭母乳喂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达到80%以上 。计划要求,保护哺乳期女职工权益,用人单位要切实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相关规定,确保女职工享受产假、生育奖励假,合理安排哺乳期女职工的哺乳时间 。对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其安排1小时哺乳时间;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天增加1小时哺乳时间,哺乳时间视同提供正常劳动 。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哺乳降低其工资福利待遇、予以辞退或解除劳动(聘用)合同 。
- 夏然而止 夏然而止是什么生肖动物打一生肖正式曝出全国各地加强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落实
- 汗青头白 汗青头白是什么生肖打一个生肖动物标准作答全国各地加强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落实
- 满地黄金春风拂 满地黄金春风拂是什么生肖打一个生肖动物标准作答全国各地加强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落实
- 夏然而止 夏然而止是什么生肖打一个生肖动物标准作答全国各地加强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落实
- 月光溢洒 月光溢洒是什么生肖打一个生肖动物标准作答全国各地加强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落实
- 临渊结网 临渊结网是什么生肖打一个生肖动物标准作答全国各地加强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落实
- 委曲求全 委曲求全是什么生肖打一个生肖动物标准作答全国各地加强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落实
- 满地黄金春风拂 满地黄金春风拂是什么生肖动物打一生肖正式曝出全国各地加强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落实
- 汗青头白 汗青头白是什么生肖动物打一生肖正式曝出全国各地加强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落实
- 月光溢洒 月光溢洒是什么生肖动物打一生肖正式曝出全国各地加强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