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科普小知识 手足口第几天最严重

手足口在第3-5天是最为严重的时候,这个疾病有潜伏期,病程一般在7天左右 。

手足口病科普小知识 手足口第几天最严重

文章插图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粘膜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为主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 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1]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 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 EV-A71 所致,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
手足口病通常不严重,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典型皮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通常在7~10天内痊愈 。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者如延误治疗,病情进展快,可危及生命,神经源性肺水肿及循环衰竭是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主要死因 。接种EV-A71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6月-5岁,共接种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 12 月龄前完成接种) 。
流行特点:1、病人和无症状带病毒者是本病传染源 。2、人对本病普遍易染,感染后可获得相对应的免疫力,但病毒变异后免疫力无效 。3、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发病高峰主要出现在春秋季 。本病主要侵袭对象是儿童,5岁以下儿童发病最多,尤其幼托儿童 。4、发病前数天,患儿的咽喉部与粪便中就可发现病毒,即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5、发病1-2周患儿咽部排出病毒,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
【手足口病科普小知识 手足口第几天最严重】临床表现:
1、潜伏期2-6天,一般在3-4天 。
2、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期、分型为[1]:
第 1 期(出疹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 。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 。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和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 。此期为手足口病普通型 。
第 2 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 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 。此期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 。
第 3 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发生在病程 5 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 。此期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 。
第 4 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还可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 。此期为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
第 5 期(恢复期)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部分手足口病例(多见于 CV-A6、CV-A10感染者)在病后 2 ~ 4 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1 ~ 2 月长出 。
传播方式: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以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口杯、玩具、食具、奶瓶、床上用品、楼梯扶手、门把手、水龙头、游乐设施等而感染 。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