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心理专家陈默:影响孩子学习的三大心理问题,全都与老母亲有关
自打孩子开始上学读书,妈妈就和“孩子的学习”打上交道。不管职场,还是家里,孩子的学习,永远都是排在最前面的头等大事。然而,不少妈妈发现,自己管得越多,孩子学习的效果越差。就连母子关系,还会因为双方意见不合而变得紧张痛苦。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说:“大多数母亲有能力给‘乳汁’,却很少有母亲有能力给‘蜂蜜’。”在孩子学习上,“乳汁”是妈妈的关心和爱,“蜂蜜”则是帮助孩子顺利成长的营养。单凭关爱,很难真正把孩子培养成才。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如果孩子学习上出现这三种心理问题,一定跟妈妈的教育方式有关。01孩子不专注是妈妈打扰出来的有一次去朋友家,看到她儿子在上网课。小男孩坐在客厅一个角落里学习,环境很嘈杂,朋友还时不时隔空喊一喊他:“听明白了没?这些知识点记住下来。”“你看其他人都在回答老师的问题,你还不快点连麦?”“坐直,别七扭八歪的,坐没坐相……”一节课45分钟,全程都是朋友的声音。还有抱怨:“我这儿子啊,注意力就是不集中,不提醒一下神都跑丢了。”真想告诉她:孩子在学习,请别随随便便打扰。不然,非但起不到提醒的作用,还会破坏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专注力差,都是因为家长爱干扰。”孩子正在认真听讲,全部心思都放在学习上。这时,妈妈的唠叨、嘱咐和关心,完全是噪音,只会打断他的思路,破坏他的专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有一个著名的专注力实验。邀请40组1~1.5岁的孩子和家长,分别给他们戴上眼球追踪器,看看不同情境下孩子的专注力情况。
文章插图
实验发现,当父母参与到孩子的玩耍时,大部分的孩子变得心不在焉,习惯看向别的地方,如果被打扰的次数多,孩子就很难专心玩手里的玩具。而独自玩耍时,孩子专注力更强。可见,父母过分参与,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发展。家庭指导师兰海曾走进过一对“问题家庭”。妈妈嫌儿子做作业不专心,又听不得管教,多说几句就会跟她打起来。观察后,兰海发现妈妈辅导儿子学习上最大的问题:总爱打断和干扰。于是就要求妈妈,儿子写作业时请离开,别管他。刚开始,妈妈很难自控,见儿子掰手指就忍不住上前质问。
文章插图
被兰海制止后,妈妈默默观察,意识到儿子不是在玩手指,而是在思考。规定的时间过去了,儿子的表现让妈妈大为惊讶。儿子没有“不专心”,而是全神贯注完成了挑战。
文章插图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孩子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不喜欢被禁止、抑阻。要懂得远离孩子的“学习现场”,保护孩子的专注力。还孩子一个独立、自由的学习空间,远胜过妈妈10000句“温馨提醒”。只有孩子专注在学习上,他才能有机会享受成长的惊喜。02孩子磨蹭,是妈妈催出来的孙俪曾经吐槽:在餐厅吃饭,催两个孩子去洗手,怎么催都没人理她,心理斗争许久,只能无奈继续催。
文章插图
这样的场景,是多少妈妈的真实写照。不说平时表现,跟学习有关的事情,孩子同样是“越催越慢”。有这样一段情景剧。小女孩在家写作业,妈妈走过来问:“今天作业做得怎么样了?”
文章插图
- 孕期心理问题可不只是抑郁,有些心情体会不到,就别说她们矫情
- 新冠疫苗|3-11岁儿童有必要打新冠疫苗吗?专家解读来了
- 困难|心理学家一针见血:母亲对孩子将来影响最深,这4种妈妈能成就娃
- 心理测试:你认为哪只眼睛跟你很相似?测你这辈子生女儿还是儿子
- 孩子|当娃从“妈妈”改口叫“妈”,暗藏哪些心理变化?看完让人心疼
- 顺产侧切和缝针疼不疼?跟你想的不同,孕妈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 父母个头都偏矮,儿子13岁183cm,妈妈的做法儿科专家连连
- 新冠疫苗|儿童接种新冠疫苗怎样才安全?专家解读
- 3至11岁儿童有必要打新冠疫苗吗?专家解读来了
- 3-11岁儿童有必要打新冠疫苗吗?专家解读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