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的来历 乞巧节的由来( 九 )


七夕之后,姑娘们将自己制作的这些小工艺品及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姑娘们还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 。在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女人们有乞盼儿子、乞盼长寿、乞盼美丽和乞盼爱情的 。
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 。
一种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者称“输巧”,“输巧”者要将自己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故有人称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有诗为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情人节的由来?关于“七夕情人节的来历”: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
“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
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称乞巧节,这个传说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