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的人,会出现5种表现,做到“三多三少”,去湿气,不再来,指的是哪五种 体内湿气重的表现( 三 )


天热湿气重身体会有“1大、2少、3多”的现象 , 具体指的是什么?寒气重怕冷 , 湿气重肢体倦怠 , 沉重 , 临床上寒湿互结多见 , 根本病机是脾肾阳虚 , 或外感寒湿 , 或中焦脾胃有问题 , 不能运化水湿 , 
寒证 ,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 , 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 , 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 。如感受寒邪 , 有侵犯肌表 , 有直中内脏 , 故有表寒、里寒之别 。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 , 有自身阳虚者 , 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 。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 , 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 , 面色晃白 , 肢冷蜷卧 , 口淡不渴 , 痰涎、涕清稀 , 小便清长 , 大便稀溏 , 舌淡苔白润滑 , 脉迟或紧等 。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 , 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 , 故见形寒肢冷 , 蜷卧 , 面色晃光 。阴寒内盛 , 津液不伤 , 所以口淡不渴 。阳虚不能温化水液 , 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 。寒邪伤脾 , 或脾阳久虚 , 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 。阳虚不化 , 寒湿内生 , 则舌淡苔白而润滑 。
湿证 , 是指感受湿邪所致的一类病证 。因湿性重着 , 粘滞 , 易阻碍气机 , 损伤阳气 , 故其病变常缠绵留着 , 不易速去 。
【临术表现】伤湿 , 则头胀而痛 , 胸前作闷 , 口不作渴 , 身重而痛 , 发热体倦 , 小便清长 , 舌苔白滑 , 脉濡或缓 。冒湿 , 则首如裹 , 遍体不舒 , 四肢懈怠 , 脉来濡弱 , 湿伤关节 , 则关节酸痛重着 , 屈伸不利 。
【证候分析】伤湿 , 是湿邪犯表 , 发于多雨季节外感病初期 , 亦称表湿证 。湿性重着粘滞 , 阴碍气机 , 清阳失宣 , 故见头胀而痛 , 胸前作闷 , 体倦 , 身重而痛等症状 。湿邪与卫气相争 , 故发热 , 汗出而热不退 。湿为阴邪 , 不伤津液 , 故口不渴 。小便清长 , 舌苔白滑 , 脉濡或缓 , 是湿邪为患之征 。
冒湿则是冒犯雾露 , 或感受湿邪 , 阳气被遏所致 , 湿在头部 , 清阳被困 , 则头重如裹 。
湿邪弥漫全身 , 阳气不得敷布 , 则遍体不舒 。
四肢懈怠 , 脉来濡弱 , 亦为湿邪困遏之征 。湿邪侵入关节 , 气血不畅 , 故酸痛 , 湿性重滞 , 故感受重着 , 临床称之为“着痹” 。
寒气湿气重的表现是怎样的?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 熬好后就是祛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 。
怎样才算体内湿气重?该如何避免湿气重?中医上有六邪 , 湿为首 。中医认为 , 湿气为百病之源 , 湿气不足 , 百病缠身 。虽然湿气刚出现时 , 身体并没有什么大碍 , 但是如果不进一步阻止 , 湿气遍及全身 , 必将引来大病 , 下面简单给大家说说湿气重的表现 , 以及如何祛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