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着汤的组成 肾浊汤有什么功效

肾着汤的组成?肾着汤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等组成 。具有驱寒除湿功能 。它被用来治疗肾病 。肾脏病的症状是腰痛、腰痛、口渴、饮食排尿正常、舌轻、苔白、脉晚 。
一般来说,肾病是由劳动和汗水引起的,或者长期生活在湿地中 。寒湿之邪袭腰无脏腑,故口不渴,饮食排尿正常 。肾浊汤是治疗寒湿性腰痛的常用方剂 。在临床上,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寒湿患者可采用此方治疗 。

肾着汤的组成 肾浊汤有什么功效

文章插图
什么草药最能补肾气?不得不说和“六味地黄丸”相关的补肾家族
1 老子:金匮肾气丸
在这个名星家族中,老子是“桂附地黄丸” 。因为桂附地黄丸出自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在《金匮要略》中叫“肾气丸”,所以现在都叫“金匮肾气丸” 。又叫“八味肾气丸”、“崔氏八味丸”、“八味地黄丸” 。组成药物有干地黄、山茱萸(制)、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桂枝、炮附子,共八味 。具有补肾助阳,化生肾气的功能 。
主治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胖,脉虚弱,尺部尤甚;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
2 儿子:
六味地黄丸
这家的儿子是六味地黄丸,也是最大牌的名星,知名度最高 。因为很多人提到肾虚,就会说吃点六味地黄丸吧 。
相传清道光年间,湖北有一个叫做李士彬的人去给他的老师拜年 。李士彬进屋的时候,老师看见他穿着蓝色绸缎衣服,便想到了一个上联:
“三尺天蓝缎” 。老师说完上联之后,让他对下联 。李士彬想起从家里出来时,路上有一家药铺的招牌上写有几种方药正好用上,便随口答道:
“六味地黄丸” 。
“六味”对“三尺”、“地黄”对“天蓝”、“缎”对“丸”,李士彬对得贴切工整,老师连连点头称赞 。
这个故事固然说明李士彬和老师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但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六味地黄丸在清朝就已经广泛应用 。故事真假不去管它,六味地黄丸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那么,这药为什么就这么受欢迎呢?这还得从它的补肾作用说起 。
六味地黄丸是由熟地黄、山茱萸(制)、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这六味中药制成的药丸 。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儿科名医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在张仲景《金匮要略》“肾气丸“的基础上,去掉桂枝、附子而成 。“因小儿阳气甚盛”,故去补阳之桂、附 。它原是用来治疗小儿发育不良的,表现为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的“五迟”证 。现在其适应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小儿“五迟”,而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病症 。它因滋补强身方面的显著疗效而成为补肾阴的著名方剂 。
中医学认为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 。
一身之本,是一身阴液的总源 。阴液亏损会引发各种病症,如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糖尿病)等 。
六味地黄丸重用熟地黄为君药,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 。
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茱萸和山药之和,故以补肾为主 。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泄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茱萸之温涩 。
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 。
药共六味,地黄为主,故名“六味地黄丸”;“三阴并补,补肾为主;三补三泻,通补开合”,这是六味地黄丸最重要的配伍特色 。主要用于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脚心发热、遗精盗汗等症状,经过历代医家的验证,临床疗效显著,从而留传至今,被誉为“补阴方药之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