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知识:什么是苏东坡效应?

什么是苏东坡效应? 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管理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苏东坡效应
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 。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 。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人确实容易拔高自己 。他找来25个人,他们相互之间都是老熟人,因此比较了解各自的优缺点 。实验者请他们每个人分别根据9个标准即文雅、幽默、聪明、爱交际、讲卫生、美丽、自大、势利、粗鲁,对所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人排名次 。比如,根据文雅标准,谁最文雅排第一,其次为第二......以粗鲁为标准,谁最粗鲁排第一,其次排第二......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和其他24个人进行评价,这样,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自我评价,还有24个他人做出的评价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这25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大优点和掩饰缺点的倾向 。例如,有一个人自以为自己的文雅程度应该名列前茅,可是把其他24个人在这方面给他评定的名次平均一下,他的“文雅”程度仅列第二十几名 。还有一个人,对自己“爱清洁”的品质的名次比他人给他的平均名次提前了5名,对“聪明”和“美丽”的程度的评价都提前了6名,而对自己“势利”、“自大”、“粗鲁”程度的评定却比别人评的低,他定的名次比别人给他定的后退了6名 。
苏东坡效应体现的自我意识
自我,是伴随着个体的社会化产生的,自我的形成与发展又推动着个体的社会化 。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 。个体的自我,就它的最广的含义说,是一切个体能够叫做“我的”之总和 。它不但包括个体的躯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而且包括所有与个体有关的存在物,如个体的双亲,配偶,子女,亲戚、朋友,个体的成就,名誉、财产和权力等 。这一切使个体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满足或不满足的体验 。狭义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感知与控制的脑的机能活动 。自我是个体心理的特殊形式,是人脑对个体自身以及对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动反应 。就自我的成分而言,自我可相对区分为三个互相关联的部分,即:物质的自我(个体对自己的躯体和外部世界中属于他的那一部分的反映、社会的自我(个体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反映,是个体自我的中心部分),精神的自我(个体能够感知与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特征,这是个体自我的核心之所在) 。总而言之,自我是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 。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个体的活动离不开自我,自我客观地存在于个体的活动中 。自我对于个体的活动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因为个体的自我作为个体活动的觉察者,调节者与发动者,它可以使个体的活动具有独特性、一致性与共同性 。不同的自我优势,会引起相应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追求,进而去寻找理想的自我实现 。所有的自我行动,都是自我的外现,其意义在于保持个体的心理平衡,使个体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和谐 。从角色扮演这个角度看,角色的本身虽然决定着这一角色扮演者个体的共同轮廓,但是它不能决定每个角色扮演者的个体活动和行为 。因为每个角色扮演者的个体行为活动,都取决于个人掌握角色和使其内化的程度,而内化的过程之本身又受到角色扮演者个人一系列的自我认识,自我态度,自我心理特点的影响 。“谁象命运似的推着我向前走呢?——那是我自己”,诗人泰戈尔曾经这样说过 。完全可以这样说:同样一种角色的扮演者,其扮演的水平和质量因人而异,甚至有的呈现高低、上下的迥然不同,究其原因,都可以追溯到“自我”这两个字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