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能否推荐几本可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的书籍 养生主篇的题旨是什么智慧树( 二 )


既然人生都这么悲观灰暗了,那人到底该过怎样的生活?那就是每天吃饱不饿就出去溜达呗 。这就是庄子的理想生活状态 。庄子还打了个比方,就像一条没有系绳子的船,随风飘荡 。这种境界,就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状态 。逍遥啊 。
庄子人间世无为避世的顺序?《人间世》是《庄子》一书第4篇文章,是继《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之后的名篇 。
很显然,《人间世》主要就是讨论“人如何处世”的学问 。庄子在本篇文章通过七则寓言故事阐述了他的处世哲学 。
一直以来,众多学者解读庄子都认为庄子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包括《人世间》在内,很多学者认为庄子强调“不劝勉无德君王“不追逐名利“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等等,这些思想,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表现 。
其实这些都是对庄子的误解,仔细研究,恰恰这些正是庄子思想的大智慧所在、原创精华所在,或者说是最正确、最有用的部分所在 。
从总体上来分析,《人间世》主要包含三层智慧境界:
第一层境界,虚空自己,入世才能周全;第二层境界,顺道而为,入世才能养生;第三层境界,活出道性,人生才能圆满 。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出自《六祖坛经·付嘱·第四节》,“有道者得”是指方便法门,做一件事,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技巧,“无心者通”是指不执着于方便,要时常保持内心的通透,方法用是来解决问题的,用完了它的使命也就结束了,扔掉便是,没必要再抓住不放 。
有道者得这里的“道”是道路、路径的意思,也就是做事的方法和技巧 。我们做一件事要想成功,首先要抓住其中的窍门,要不然只见出力,却不出活儿,虽然付出很多,最终也无法成功 。
“有道者得”就是指用正确的方法技巧来做事,这样才能有收获,《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之所以能将一个血淋淋的屠宰过程演绎出“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效果,就在于“技巧”二字 。
经典里面记载,当年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两个比丘修行了很长时间,仍然不见效果,非常的沮丧,就来向***请教,***问他们平时都修什么法门 。
甲比丘说自己修的是数息观,乙比丘说自己修的是白骨观,佛陀又接着问他们出家前都是做什么的,甲比丘说自己是守墓的,乙比丘说自己是个打铁的 。
佛陀听了以后,就让他们把修行的方法调换一下,甲比丘修白骨观,乙比丘修数息观,他们将修行的法门调换过来以后,果然没过多久,就都证到了罗汉果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就体现出了佛陀的善巧方便智慧,甲比丘是守墓的,所以经常会见到尸体,古时候穷人多,有很多人死后都是随便就掩埋了,经常有野兽将土刨开来啃食尸体,最后只剩下一幅骨架,所以他对白骨的印象就非常深 。
而乙比丘是打铁的,打铁就需要生火烧炉子,为了让火烧的更旺,通常都配有风箱,而用风箱鼓风的过程,就象是人在喘息,那么他对气息的出入就非常的敏感 。
他们调换了修行方法后,正好都是自己印象特别深的,这样在观想的时候就非常容易,所以很快就出现了成效,这和六祖所说的“有道者得”是同一个道理,这就是懂得技巧的重要性 。
无心者通所谓“无心者通”,简单的说就是不要被途中的风景所迷惑,比如在修行过程中,该舍的时候必须要舍,如果该舍掉的没有舍掉,那么该得到的也就无法得到,这就象是我们走路,只有不断的舍掉脚下的路,才能不断的保持前行,如果该舍的不舍,那就只能原地踏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