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线|一位十八线小城妈妈眼里的“别人家孩子”进化史

1

身为一枚小县城的普娃家长,最初的最初,我对孩子的未来,其实仅仅抱着一份最朴素的期待:
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
婴儿阶段,我没心没肺的在朋友圈晒他的小天真,也顺便赞赞别人家孩子的小可爱,但时间来到学龄前,朋友圈的画风忽然变成这样:
家在省会城市的合作伙伴经常晒他儿子游泳,各种泳姿之间竟然能完美切换;
定居北上广的大学舍友频繁晒她女儿舞蹈,灵活度与节奏感双双在线;
不知什么时候加的妈妈群里,某位新一线城市的朋友,正在和大家分享她孩子的跆拳道又升了一段 。

十八线|一位十八线小城妈妈眼里的“别人家孩子”进化史
文章图片
高线城市孩子的生活日常,最初就是这样通过社交媒体被我窥见的,看了远方孩子的优秀,我不淡定了 。
自己和这些父母,原本差不多的起点,只因当年选择了安逸,陪孩他爹留在小县城,已经是被落下了,现在他们又这样鸡娃,那到下一代差距岂不越拉越大?
不行!人家孩子有的咱也得有,人家孩子没有的咱也可以有:
体育,强身健体又锻炼意志力,首先要安排上;
艺术,陶冶情操又开发想象力,将来不想让被人笑话土包子,必须一早开始练童子功;
棋类,都市人看不上的赛道,其实性价比最高,弯道超车,就靠它了 。
小时候最讨厌父母在耳边聒噪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而成为父母后,我却活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但,剧场效应,又有几个父母能真正免俗?

十八线|一位十八线小城妈妈眼里的“别人家孩子”进化史
文章图片
同样是比较,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通常来自亲戚家、邻居家等等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生活圈子 。如今“别人家的孩子”大多来自社交媒体 。这种“云同辈”与现实的同辈对人心态的影响,还真不一样 。
小时候母亲常常拿堂姐的“印刷体”字迹来批评我书写潦草,我却不以为意:她字写那么好又怎样,作文分不还是没我高么?
现实中的别人家孩子他再优秀,不可能哪哪都好,比较的结果通常是,大家逐渐能客观认知自己,慢慢学会扬长避短 。
而存在于社交媒体中的别人家孩子,游泳好来自省会城市,舞蹈优来自北上广,跆拳道厉害来自新一线,和这个七拼八凑出来的、完美却并不真实的孩子比较,结果就是让心生人疑问:
我娃干啥啥不行,那到底是基因不行,教育方法不行,还是小地方的硬件不行?
2
当然,小学阶段,一切还皆有可能,如大多数普通父母一样,就算知道自己孩子基因普通,也不会太早放弃 。所以我疯狂的在网上搜索养育知识,收集各种网课信息,希望以此补齐后两个因素的短板 。
只是没想到,这样持续一段时间,朋友圈发生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最直观的是每天都能刷到机构老师们花式劝人鸡娃的文案,有的中规中矩,说报班有益升学:

十八线|一位十八线小城妈妈眼里的“别人家孩子”进化史
文章图片
有的用所谓的阶层理论暗戳戳劝你交钱:

十八线|一位十八线小城妈妈眼里的“别人家孩子”进化史
文章图片
最经典的莫过于这种恐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