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女士|记者走访:“双减”之下,兴趣班该怎么选?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孩子有了更多空余时间进行兴趣培养。在“双减”政策下,课内课外不再盯着“考考考”,不仅缓解家长的育儿焦虑,同时也能使大家沉下心来,找到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方向。那么中小学兴趣班如何选择?家长最担心什么问题?12月8日,山西晚报采访人员在太原进行了走访。
一个月试听了20多个兴趣班
相较于学科类培训班,兴趣班在以前并不是大多数学生的“配置”。随着应试教育的空间被挤压,“加码”素质教育成为家长们的一种新选择。
自儿子上小学二年级以来,太原市民王女士已经开始对他的学习进行规划。“双减”消息落地后,王女士和丈夫讨论了许久,最终达成共识。虽然课外辅导班不上了,但提升机会坚决不能丢,要从学科培训转战兴趣、技能培训,理由是别的孩子都会继续报班,自己家不报就是输在起跑线上,加上自己小时候没条件学这些,现在有条件肯定不能亏了孩子。而且多一个特长以后就多一个出路,可能以后还能参加比赛,为升学多一项选择。
为了给儿子找到合适的课外兴趣班,王女士近一个月的周末几乎都在去试听各种兴趣班的路上,把居住周边兴趣班机构聚集的地方进行了一遍“地毯式试听”,最后在20多个兴趣班中锁定了5个,包括篮球、小提琴、画画、编程和游泳。王女士说,音乐能让孩子有更多才艺,对成长肯定没坏处,体育和美育类的更不必说,以后甚至可能都是中考加分项。
王女士发现选定的几个兴趣班每个都无法割舍,可孩子时间有限。最终,她听取了孩子的建议,选择了篮球、画画和编程。“看看孩子学习的情况,如果不感兴趣或者不适合,再选择其他的。”王女士说。
不同家长选择兴趣班的初衷不同
“双减”政策落地前,家长选择非学科类培训班主要是出于哪些考虑?在采访中,超过六成的受访家长认为孩子的兴趣、特长是最为重要的。太原市民刘女士给9岁的儿子报了一个轮滑班,初衷是自家附近的轮滑班经常在室外带着学生练习,儿子看到就说想学,出于孩子的兴趣,刘女士就报了。而居住在小店区的何女士则是有着让孩子培养一两个特长的打算,因此在孩子5岁左右,就给孩子报了美术和舞蹈培训班。
此外,有近四成的受访家长认为非学科类培训对孩子的发展有重要影响。80后家长武女士给孩子报过游泳、书法等项目,她认为游泳等体育项目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书法则可以培养孩子的耐性和专注力。刘女士也坦言,上轮滑班不仅让孩子多运动、学了一项技能,也让他认识了更多朋友,变得更加活泼开朗。
另外,升学需求也是一大影响,超三成的家长觉得,体育、美育等将逐步纳入中考综合评价体系。据了解,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长治市,在日前发布的《长治市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提到,中考评价增大体育美育权重。在高中录取总成绩中,体育分值增加为70分;增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值50分,其中身体素质20分,艺术素养5分。
这或许成为一个风向标。为此,在相应政策的影响下,有家长开始从小抓孩子的兴趣学习。谢女士在孩子3岁时就开始报非学科类培训班,在她看来,孩子从小开始接触、学习校外拓展内容,这都是为以后的中高考提前做准备,是必须的。所以谢女士平时会给孩子安排满当当的课程,包括体育、手工、天文、书法等。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不少家长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跟风报班。曹女士在女儿学前阶段就已经带她去学习舞蹈、钢琴等课程,她表示:“身边的朋友也是这样培养孩子的,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