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孩子病后乱补 小心“食复”

【 诸病源候论|孩子病后乱补 小心“食复”】北京儿童医院妇儿中心中医科 赵骞
每年秋冬季,儿科门诊常遇到一些多孩子反反复复地发烧咳嗽,每次好了不到一两周,又“中招”了。家长常常抱怨自己已经很小心了,还是不能“幸免于难”。其实家长们往往犯了很容易忽视的错误——孩子病后的饮食。很多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觉得孩子打针、吃药折腾了好几天,好不容易病情好转胃口好了,一定得好好补一补,于是一连几顿大鱼大肉,结果很快导致病情反复,再次出现感染症状。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我们称之为“食复”。
“食复”属于中医学中所论述的疾病复发因素中的一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就有了描述。《素问·热论》曰: “病热少愈, 食肉则复, 多食则遗, 此其禁也。”《诸病源候论》中亦有相关描述:“夫病新症,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即食肥肉鱼脍、饼饵枣粟之属,则未能消化,停积在肠胃,使胀满结实,因更发热,复为病者,名曰食复也。”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表现为消化腺发育差、腺体分泌少、消化道肌层不发达、消化酶活力弱等。若大病、时病、久病后,患儿脾胃多处于虚弱状态,运化水谷能力相对低下,若此时片面强调进补,非但不利于机体康复,反而会加重胃肠负担,使消化功能每况愈下,即所谓“脾虚强食,虚不受补”。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这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时,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那么宝宝病后饮食该吃什么?清代名医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说:“乱进食物,便是助热,唯清淡之味,与病不悖”,宝宝病后饮食应做到“五个宜”:宜温、宜软、宜清淡、宜易消化、宜少吃多餐,比如稀粥、青菜,尤其粥类可以养胃。饮食量应从少到多,质地宜从稀到稠,从易消化至正常饮食,待胃气复苏,消化吸收功能正常后,再慢慢给予轻补。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