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木兰辞》中的唧唧是什么声音 关于唧唧三种说法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句诗句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非常有名,对于“唧唧”这个次,有说是叹息声,也说是是机杼,还有人说虫鸣,那么,这个是什么声音呢?下面小编就来说说。

木兰辞|《木兰辞》中的唧唧是什么声音 关于唧唧三种说法
文章图片

《木兰辞》中的唧唧是什么声音
在中国,花木兰的传说与《木兰辞》妇孺皆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吟诵已成为童年记忆的组成部分。
【木兰辞|《木兰辞》中的唧唧是什么声音 关于唧唧三种说法】“唧唧复唧唧”,这一行诗双声连缀,叠合重复,使诗歌的开篇具有了十足的声韵美,有一种毫不张扬的感染力,将读者瞬间带入到那个遥远的世界之中。但是,它在原文中究竟摹写了什么声音呢?
是叹息,是机杼,还是虫鸣?
关于这一点,聚讼纷纭。简略言之,传统认为这是木兰的叹息之声;也有观点认为,第一行若视作织机的声音似乎更为合适。

木兰辞|《木兰辞》中的唧唧是什么声音 关于唧唧三种说法
文章图片

还有学者指出,既然后文有“不闻机杼声”一句,将其视作机杼之声,逻辑上似有不通,而且在多数古诗中,织机声常被表现为“札札”——“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于是在细致考证之后,得出“唧唧”之声应是蟋蟀鸣声的结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原因是,在某些古代版本的《木兰辞》中,首行为:“促织何唧唧”,促织也即是蟋蟀。
这种乡野常见的昆虫,由于在每年的秋凉之时开始鸣叫——如白居易诗“蟋蟀声寒初过雨,茱萸色浅未经霜”,故有敦促纺织之意,在诗中与“当户织”的意象并置一处,也非常合适。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想象这么一个情景:木兰心事重重,不由停下手中的劳动,于是纺车之声停息,蟋蟀的鸣声继而响起。它的设想似乎合乎情理。若是木兰之叹息,则太过直白,好像缺少了委婉之美,而且显得较为重复——既然后文已提到叹息,在惜字如金的诗里,为什么还要反复渲染呢?在我们想象的情景里,一只秋虫的歌声让日复一日进行着枯燥乏味劳动的女性世界多了几分生机,并且衬托了木兰的忧心忡忡。夜深人静,月华如水,蟋蟀的奏鸣打破了历史深处的沉寂。
不过,这个争执似乎并不会影响到背诵诗歌的孩童。无论作何解释,都改变不了首行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木兰辞|《木兰辞》中的唧唧是什么声音 关于唧唧三种说法
文章图片

延伸阅读:《木兰辞》相关介绍
《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辞》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