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脉海绵样变|【首儿医典】门脉海绵样变

小钰(化名)6个月时因为发热,在当地医院检查血常规发现血小板降低,为80×109/L(正常值100-300×109/L),接诊医生考虑是病毒感染所致,家长没有在意。此后,小钰比同龄孩子发烧、感冒的次数要多,尤其上了幼儿园以后,隔三差五的感冒。期间,每次感冒查血都发现血小板降低,也都按照病毒感染治疗。
4岁后,小钰经常说自己肚子疼,由于腹痛症状不严重,过一段时间就缓解了,家长也没有多想,以为是在幼儿园吃坏了肚子。但后来,小钰抱怨自己肚子不舒服的次数逐渐增多,而且时常流鼻血,此时家长感觉可能有问题了。于是带孩子到当地医院儿科检查,医生查体发现小钰的脾脏明显增大,血液检查血小板只有60×109/L,考虑小钰得了血液系统疾病,建议到省级医院检查。
随后,小钰一家来到省城三甲医院血液科检查,为了明确诊断,进行了基因筛查、骨髓穿刺、超声、CT和其他的血液检查,最终排除了血液系统疾病,超声和CT均显示门静脉海绵样变。因此,血液科建议小钰到该医院的小儿外科诊治,但由于门静脉海绵样变是比较罕见的病变,小儿外科也没有治疗该病的经验,建议小钰到北京的医院治疗。就在小钰父母查找北京能够治疗该病的医院过程中,小钰突然出现了大量呕血,情况危急,眼看小钰精神越来越差,面色苍白,父母紧急拨打了120到急诊抢救,在给予了输血止血治疗后,小钰的出血症状逐渐缓解。
最终,小钰一家来到了首都儿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儿)外科就诊,入院后成功接受了Rex手术治疗。目前已经术后2年,小钰的脾脏变小了,血小板正常了,再没有出现呕血的情况。
什么是门脉海绵样变
门脉海绵样变是肝外门静脉梗阻(Extra-hepatic portal venous obstruction ,EHPVO)引发的门静脉主干消失、而门静脉侧枝形成后的影像学表现,是引起小儿门脉高压的常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大约66%-76.5%的小儿门脉高压是由EHPVO引起的,其中以门脉海绵样变多见。大多数EHPVO病例的病因不明。约20%的病例伴有其他的先天畸形,该病与骨骼、心脏和颌面部畸形有一定相关性,表明EHPVO也可能是一种先天畸形。
有些门静脉梗阻发生在新生儿期,其中约12%的EHPVO病例与脐静脉插管有明显的关系。除此之外,新生儿脱水和感染(7%)也经常出现在门静脉梗阻的病例中。另外,脓毒症(比如阑尾炎)可能会导致门静脉的感染性栓塞,进而导致门静脉血栓和继发性门静脉高压,该部分病人占所有EHPVO病人的8%。门静脉周围的脓肿和肿瘤会导致门静脉的梗阻和侵犯,然而,这仅是引发门静脉高压的少见因素。总之,当前认为脐静脉感染、插管、脾切除、血栓形成倾向(如抗凝血因子缺乏)和血栓形成的方式是引发肝外门静脉梗阻的重要原因。门脉海绵样变的表现包括脾肿大、腹胀、腹壁静脉曲张、出血征象和体重增长缓慢。

门脉海绵样变|【首儿医典】门脉海绵样变
文章插图
门静脉海绵样变
门脉高压并发症
出血是门脉高压最严重、最危险的并发症,几乎所有的门脉高压患儿的死亡原因均是因出血引发休克。出血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从口腔呕吐出大量鲜血,其次有排黑便和便血情况。如果患儿呕血、便血或排黑便,必须立即到就近医院抢救治疗。除非家距离医院很近,可以开车去医院,否则建议打120叫急救车去医院。
肝外门静脉梗阻的治疗
以往对于小儿EHPVO的治疗采用门体分流术、脾肾分流术治疗,但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较高。而断流术复发率较高,治疗效果亦不佳。因此,传统分流术和断流术在小儿肝外门脉高压的治疗中效果均不理想。分析原因主要是,以上术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肝外门静脉梗阻的状态,仅是对症治疗(缓解门脉高压状态,改善上消化道出血状况和脾功能亢进情况)。与传统分流手术(门腔分流术、脾肾分流术等)相比,Rex手术能恢复向肝血流,既避免了肝性脑病的发生,又改善了肝脏功能,是当前治疗小儿肝外门脉高压的有效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