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羞耻教育让孩子更听话?听话背后,是孩子内心无法摆脱的羞耻感

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 , 豹纹女士有一次去国外旅行 , 儿子帮忙拿护照 , 让她报英文名 , 豹纹女士以各种借口挂断电话 。 到后来才知道 , 豹纹女士并不认识字母 。 让儿子知道 , 是让她觉得“羞耻”的一件事 。
“羞耻” , 简单一点说 , 是让人觉得“丢脸”的感觉 , 但关于“羞耻”实际的内涵又不止于此 。 大人有羞耻感 , 小孩也会有 。 有人说“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 这话用在“羞耻感”上 , 也适用 。 耶鲁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肯尼思·巴里什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的情绪》说过 , 儿童的羞耻感在情绪行为调节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 这是会贯穿“整个童年直至整个一生” 。
与其长大后 , 再慢慢治愈 , 不如在孩子小时候 , 就将“羞耻感”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 。 市面上 , 专门讲羞耻感的书籍不多 , 这两天读的《恰如其分的害羞》是其中的一本 。
《恰如其分的害羞》是丹麦的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写的 , 如果关注“高敏感”这个话题 , 会对伊尔斯·桑德不陌生 。 伊尔斯·桑德在《恰如其分的害羞》里 , 讲述与“羞耻感”有关的话题 , 比如“羞耻感”给人带来的影响、所处的情境 , 以及如何去应对“羞耻感”等等 。 阅读这本《恰如其分的害羞》 , 让人对于“羞耻感”的内容 , 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

用羞耻教育让孩子更听话?听话背后,是孩子内心无法摆脱的羞耻感
文章图片
你好 , 羞耻感
说起“羞耻感” , 或许每个人都遇到过 。 当你觉得“丢脸”的时候 , 也许就是“羞耻感”带来的感觉 。 只不过“羞耻感”给每个人带来的影响不太一样 。 有的人一笑而过 , 有的人会被这种感觉苦苦折磨 。 聊“羞耻感”之前 , 有必要先了解什么是“羞耻感” 。
《恰如其分的害羞》给“羞耻感”的定义是:
羞耻感是一种与人际关系相关的情绪 。
也许每个人对于“羞耻感”会有自己的理解 , 《恰如其分的害羞》里列举了几种不同场景下的“羞耻感”状态 。 总结起来 , 可以分成两种 。
一种是和自己有关的 , 比如对于自己的外表不满意、自己的形象遭到挑战、自己的某一个缺点无法忍受、没结婚没工作没小孩等等的状态 。 这些或外在、或内在的“形象” , 让自己觉得被他人知道 , 会“丢脸”、“羞耻”的场景 。
另一种是和“他人”有关 , 当别人做错事的时候 , 自己也会觉得羞耻 。 说起这点 , 心理教育专家陈默曾经提过 , 在多子女的家庭 , 当父母批评其中一个孩子的时候 , 另一个孩子的内心会觉得“羞耻” 。
想想“羞耻感”出现的场景 , 会让我们对“羞耻感”有更形象地理解 。 另外 , 了解“羞耻感”时 , 有必要和“内疚”做一定的区分 。 虽然有时两者会同时出现 , 但却有很明显的区别 。
伊尔斯·桑德在《恰如其分的害羞》里 , 列了“羞耻”和“内疚”的4大区别 。 简单来说 , “羞耻”是对自己这个人的错误认知 , 一旦产生“羞耻感” , 道歉并不能改善 。 而“内疚”则是对做错事的一种感觉 , 可以道歉 , 并且愿意采取行动去弥补 。
美国心理学家艾琳·肯尼迪-穆尔在《学会自我接纳》一书中 , 也谈到了“羞耻感” , 一个人一旦有了“羞耻感” , 是不会想着采取行动去修复关系 , 而是会条件反射般地对他人指责与攻击 。 最最关键的 , 就如伊尔斯·桑德提到的 , 一个人过度的“羞耻感” , 是会影响他的“自尊” 。
合理的“羞耻感” , 能约束人的行为 , 但是过度的“羞耻感” , 可以压倒一个人 。 艾琳·肯尼迪-穆尔则认为 , “羞耻感”可能会给人带来焦虑、抑郁、自卑等等的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