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过年时,比起“社牛”宝宝,我更心疼那个被忽略的“社恐”宝宝

作者:及人+栗子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原创首发
每年春节,都会涌现一批社交牛?症的孩子闪亮登场 。
他们当仁不让地成为大家庭里的气氛担当,随便说两句逗乐的话,就能把本就欢乐的场子再炒热一层 。
但有社牛宝宝在春节大放异彩,就有社恐宝宝在新年来临时的偷偷“焦虑” 。
对社恐的娃来说,起哄热闹的春节,就是自己反复受难的悲催时刻 。
不得不说,比起“社牛”孩子,我更心疼那个被忽略的“社恐”宝宝 。
01
拜年难题:“吉祥话”在心口难开
首先来看看春节的重头戏——拜年 。
社牛宝宝们张嘴就来:“各位叔叔伯伯大爷大妈阿姨婶子过年好!祝您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阳开泰……”
过年|过年时,比起“社牛”宝宝,我更心疼那个被忽略的“社恐”宝宝
文章图片
这话溜的,郭德纲都想招去龙字科当徒弟啊 。
万一遇上脑洞清奇的小孩,语出惊人地走上了拜年奇路——真·喜剧人预备役 。
过年|过年时,比起“社牛”宝宝,我更心疼那个被忽略的“社恐”宝宝
文章图片
(大过年的,说什么大白话哈哈哈)
可看看另一边,热闹的画风突然调成了静音模式 。
社恐宝宝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却已经上演了国际大戏:
“这个阿姨好像有点眼熟,我应该叫啥来着?”
“那个伯伯上次好像给过我红包?”
这些内心戏我们往往听不到,但下面的情景大家一定不陌生 。
在自家社恐娃支吾着没叫人时,家长往往在旁一边搡着孩子上前,一边带着歉意跟众人说:“我家孩子认生,从小就不大方 。”
可偏偏在家长的催促下,不但没能流利地问好,反而更加面红耳赤地躲去角落;
就算有的孩子勉强磕绊地说出几句,也往往弄得气氛更加尴尬 。
《家有儿女》里鼠标妈妈带着鼠标一起去刘星家拜年那场戏,就是个中典型 。
只见鼠标进门后,在妈妈的疯狂暗示下好不容易挤出了几句“客套话”,很快脸就红了一片 。
过年|过年时,比起“社牛”宝宝,我更心疼那个被忽略的“社恐”宝宝
文章图片
可没成想几句话过去,刘梅一家都险些接不住,气氛一时尴尬无比 。
过年|过年时,比起“社牛”宝宝,我更心疼那个被忽略的“社恐”宝宝
文章图片
强行让孩子问好、说吉祥话,只会起到反效果 。
《礼记》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教育孩子时,要做到“乐其心,不违其志” 。
家庭教育中的一条重要法则就是,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这适用于绝大多数场景 。
社恐宝宝的爸妈要明白,孩子不是“吉祥物”,他们的羞涩和拘谨更不是错误 。
有时候最让社恐宝贝难堪的不是外人的注视,而是爸妈亲手盖上的“不大方”的戳 。
家长随手给孩子贴上几个“内向”、“害羞”的标签,孩子可能一生都要为其所困 。
社恐宝宝也好,社牛宝宝也罢,其实孩子们最看重的,就是来自父母的肯定 。
让孩子待在舒适的区域,尊重他们的天性,父母才能成为孩子最大的后盾!
02
聚餐保留节目:表演“黑洞”怎么破?
逢年过节,让小孩在饭桌上表演一下助助兴,早就是大中华各地的保留节目了 。
说到这就不得不感叹,谁年幼时没做一回饭桌表演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