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总说“我不要”的时候,怎样才能让他主动配合?

相信当爸妈的都会有个体会 , 在某个时间段 , 孩子总是把“不要挂嘴边 , 让吃饭 , 不要;让睡觉 , 不要:让出去玩 , 还是不要 。
当孩子总说“我不要”的时候,怎样才能让他主动配合?
文章图片
有的家长就觉得孩子这是惯坏了 , 得立立规矩 , 但实际上 , 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大爆发了 , 他开始像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做选择 , 如果这时候家长强迫 , 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 怎么样 , 才能让孩子愿意配合呢?
给孩子选择 , 在选择中获得自主
让孩子变得愿意配合家长的关键在于激发孩子的内在能动性 。 孩子愿意做某件事情 , 是他们真的认为应该那样做 , 而不是出于被威胁、被强迫或者贿赂 。
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在《内在动机》书中说到 , “人们对于自主感和自我决定感或许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需要” 。
激发内在动机首先需要让孩子感受到自主 , 最好的做法是给孩子提供选择 。
相信很多孩子起床都是件困难的事 , 特别是冬天 。
当孩子总说“我不要”的时候,怎样才能让他主动配合?
文章图片
父母常见的做法可能是 , “我数10下 , 马上给我起床” , “快点起床 , 不然你要的那个玩具不给你买了” , 或者“快起来 , 妈妈给你买巧克力” 。
而给孩子提供选择的做法可以是 , “你是要现在起床?还是再多睡5分钟再起?” , 孩子一般会选择5分钟后再起 。
有意义的选择能让孩子产生意愿 , 认为他们现在是起床时间应该起床 , 孩子接下来也会主动配合穿衣 , 洗漱 , 吃饭 , 出门参加活动 。
设定规则 , 温柔而有边界
支持自主 , 给孩子选择的空间和自由 , 不是娇纵 。
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天性和发展阶段 , 提前沟通活动规范 , 做到温柔而有边界 。
活动前事先给予提醒
美国儿童教育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 , 把这种在特定场景中会发生什么 , 需要怎么做 , 提前跟孩子做好沟通的做法 , 称之为“播下种子” 。
带孩子去餐厅吃饭前 , 告诉孩子 , “晚上爸爸妈妈带你去餐厅吃饭 , 为了让大家都开心地享用美味的大餐 , 不可以大喊大叫 , 不可以到处乱跑哦” 。
快到洗漱睡觉时间 , 孩子还要求玩玩具 , 可以跟孩子说 , “你可以再玩15分钟哦 , 玩好我们就该洗漱准备睡觉啦” 。
提前跟孩子做好沟通 , 播下合作的种子 。
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
《内在动机》在谈到如何设置边界时说 , 当人们理解设立界限的原因时 , 他更有可能接受界限 。
妈妈带孩子去沙坑玩 , 不是直接要求他说 , “不许把沙子弄到草地上” , 而是跟他解释说 , “如果把沙子堆在草地上 , 小草会枯死 , 而且如果沙坑里沙子变少 , 以后就不好玩了” 。
采用解释为什么不可以来设定边界的做法 , 孩子更容易接受 , 也不会被界限困扰 。
用直接后果教育孩子
直接后果也是自然后果 , 诸如被雨淋了 , 衣服会湿;不吃饭 , 肚子会饿;不穿衣会冷 , 严重的会感冒 。
合适的情况下 , 需要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直接结果 。
在上面起床的情景中 , 如果孩子迟迟不起床 , 不强迫、不威胁、不贿赂 , 那是他的选择 , 如果错过了活动就是孩子需要承担的直接后果 。
用直接后果教育孩子不是为了惩罚孩子 , 而是让孩子切实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感受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 给孩子归宿感
很多时候孩子拒绝配合 , 是因为孩子有情绪 , 并且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