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为什么说子女越出息,父母晚年越凄凉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俗话说得好,“养儿防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之所以能够在代际当中进行延续,靠的就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成年的父母将子女抚养长大,而子女在成年之后反过来赡养年老的父母。
晚年|为什么说子女越出息,父母晚年越凄凉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文章插图

唯有如此,人类社会才能够得以延续。于是在人们的观念当中,父母辛辛苦苦抚养成人的子女,如果能够在日后取得十分傲人的成就,那么似乎其父母就会愈加幸福。然而,事实情况却往往并非如此,许多老人无奈地反映,子女越有本事,自己的晚年也就越凄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似乎很“反常”的情况呢?其实这种现象背后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是应该值得去注意的: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作为子女,都最好可以采取一定措施避免这种情况。“有出息”应如何去定义?
晚年|为什么说子女越出息,父母晚年越凄凉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文章插图

“出息”这种说法是一种中国自古就有的概念,但是随着文化发展以及社会变迁,这种概念在人们心目当中自然也是在发生变化的。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时期,人们的阶层状态比较固定,一般想要获得比较高的社会地位,都要借助社会地位的提升或者经济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在隋朝的科举制度出现且成为古代中国的主要官员选拔制度之后,其实“有出息”在某种意义上就等同于是“考取功名”,这种状态基本一直持续到清末。尽管说经济地位的提升也是一种改变自己地位的方式,但是出身平民甚至出身贫寒的人想要获得这种机会,只有“一夜暴富”,这在古代的中国简直难如登天。所以这种对于官场的渴望一直在千年之内成为人们“有出息”的动力,无数农人家中的子女借着汗水换来的银钱去追寻自己创建官宦世家的梦想。
晚年|为什么说子女越出息,父母晚年越凄凉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文章插图

基于这样一种前提,处于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出现了诸多“寒门出贵子”的经典案例:因为出身贫寒,所以这些学子们异常的努力;加之读书并没有捷径,阶层的差距难以在这一过程当中为学子们提供什么太大的便利,所以反倒出现一种农人子女比纨绔子弟更有可能中功名的现象。众所周知,古代的读书人异常有气节,且对于儒家经典当中所强调的孝悌之道十分遵从。所以当学子们京城高中,衣锦还乡之时,也就是家中父母随之享福之日。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如今的“有出息”早已不像之前那样。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远远高于古代,想要长大成人、获得去拼搏的机会不像古代那样艰难;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阶层固化并不比古代社会有好转。
晚年|为什么说子女越出息,父母晚年越凄凉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文章插图

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大家费孝通先生也曾经在著作《乡土中国》当中论述这样一种现象:现如今社会当中的阶层固化现象愈发严重,想要实现阶层的跨越可谓是难上加难。在现实生活当中这样的现象也确实不在少数:众多“二代”们犹如一座座大山横亘在众多“普通人”面前,将社会当中大多数的资本、受教育机会以及工作机会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使得普通人只能做一些平凡的工作,从而进入一种“代代如此”的循环往复之中。所以现如今社会当中,对于不同条件之中的家长而言,有的子女顺利接受完义务教育就算是“出息”;有的子女则应该进入名牌大学,且到海外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才算是“有出息”;有的子女则应该成为自己所在领域中的最高级别,才算是“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