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都说压岁钱归孩子,那娃能想买啥就买啥吗?( 二 )


“自控力”涉及很多层面 , 单就物质需求而言 , 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
小艾上二年级 , 一天和同学去逛文具店 , 俩人都看上了一个漂亮的笔记本 。 但店员说 , 本子只剩下最后一个了 。
小艾犹豫了一会儿 , 对同学说:“那你先买吧 。 我等过一阵如果有了 , 我再买 。 ”
小艾为什么能做到控制自己的欲望 , 成全别人呢?
你猜她在日常生活中更可能是哪种情况——
A.想要买的东西可以大大方方提出 , 相信爸爸妈妈肯定会给我买的 。
B.想买东西时常被拒绝 。
一个有良好自控力的孩子 , 在内心一定会有巨大的安全感 。 安全感来自对周围环境的掌控力——我能做到我想做的事 , 我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 。
啊?你的意思是说;为了让孩子有安全感 , 他想要什么父母就得给买什么吗?
绝不是!
我们并不是提倡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 , 但我们应该让孩子拥有“我想要什么爸爸妈妈都会給我买”的信念 。
法律都说压岁钱归孩子,那娃能想买啥就买啥吗?
文章图片
这不是跟大家玩文字游戏吗?
不 , 我有一些具体的建议——
01
当孩子提出想要一个东西 , 如果能满足 , 就痛快地满足 。
考虑买不买的时候 , 放下“是不是乱花钱” , “会不会太虚荣”这类不必要的担心 , 只考虑能力和客观条件所及 。
这里说的客观条件 , 既包括对钱的考虑 , 也包括其他 。 比如乐乐妈妈不太愿意给孩子买玩具 , 是因为“家里实在没地方放了” 。 不过 , 跟乐乐讨论了这个顾虑之后 , 乐乐答应好好收拾自己的玩具 , 把已经不再玩的那些送给隔壁的小妹妹 。 这样 , 没地方放的问题就解决了 。
还有健康问题 。 有些孩子过敏 , 不能吃某种食物 。 有些小食品我们担心不卫生 , 不愿意让孩子吃 。
再说说钱的问题 。 其实 , 认真回想一下 , 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 , 他们想要的东西:一辆小车 , 一个棒棒糖……多数都花不了多少钱 , 都是普通家庭可以承担的 。
还有一种情况 , 像我这样有轻微“购物癖”的妈妈 , 往往自己认为什么好 , 就给孩子买一堆 。 如果能控制好自己 , 也能省不少钱 , 足够用来在孩子想买什么的时候 , 痛快地满足他 。
如果可以满足孩子 , 那么就痛痛快快地买給他 。 更好的做法是不但买给他 , 还拍着胸脯(或者是其他夸张的方式)告诉孩子:“我最爱你了 , 你想要什么我都给你买!”
法律都说压岁钱归孩子,那娃能想买啥就买啥吗?
文章图片
有人可能会质疑:怎么可以把“爱”与“买东西”挂钩呢?
“物质”当然不能完全代表“爱” , 但我们的“爱”是否必须百分之百远离物质 , 才显得高尚而纯洁?
假设你同以下两个人谈恋爱 , 你会觉得谁真的爱你:
恋人甲——你想要一样东西时 , 他会有这样那样的不买的理由(其实是担心) 。
恋人乙——你想要一样东西时 , 他都会竭尽全力让你得到 , 并从不担心你今后会变本加厉 。
物质 , 是所有人的生存必需 。 爱一个人 , 就会全力为对方寻找他/她想要的东西 , 这就是人类(以及其他社会性动物)表达亲密的原始方式之一 。
虽然与当下流行的观念存在巨大差距 , 但我们仍然想说:让孩子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 是表达爱的重要方式之一 。
02
如果不能买 , 当然可以不买 。 简单说明理由 , 不要批评或唠叨 。
比如 , 孩子想要一个小美人鱼图案的书包 , 因为“我们班好几个同学都有 , 我也想要一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