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丫子|从小“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家长收藏

很多宝宝小时候,总爱吃手指。不仅吃手,等能坐起来,他抱着脚丫子也能啃好半天。有些家长看不下去,就把宝宝的手拿开。但没过一会,他又开始“忘情”地啃手指头了。脚丫子|从小“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家长收藏
文章插图
一:“赞同”派VS“反对”派对于“让不让孩子吃手指”这个问题,布谷妈发现,家长很快能分成两个派:赞同和反对。●“反对吃手指”的家长比如我闺蜜,就是典型的“反对”派。她生完孩子几个月,我去看望时,就注意到宝宝手上带了一副小小的薄手套。我一问,她告诉我说:怕宝宝无意中抓伤自己的脸、怕吃手不卫生、怕流出来的口水弄脏衣服、怕形成爱吃手的坏习惯......脚丫子|从小“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家长收藏
文章插图
她说的这些,是事实。布妞在几个月大时,发起脾气来,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的脸给抓伤了。而且,吃手时流的口水,那叫一个“绵延不绝”,看得人好无奈。●“赞同吃手指”的家长当然,也有些家长比较佛系。比如我,布妞从四五个月开始,就喜欢把手往口里送。刚开始还比较收敛,偶尔吃一吃。到了半岁以后,吃手指就成了她最喜欢的活动,没事就要啃一啃。看着布妞吃得那么开心,我也没咋管她。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她自己就不吃了。脚丫子|从小“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家长收藏
文章插图
对于这个小小的问题,我本来没怎么在意。直到后来看育儿书和心理书,我才明白,原来“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在长大后,会有明显差距。二:“吃手指”是孩子发展需要在带娃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爱吃手指”似乎是所有宝宝的天性。特别是1岁以内的娃,吃得尤其勤快。娃儿们为啥会有这样的表现呢?脚丫子|从小“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家长收藏
文章插图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提到:孩子在半岁以后,会进入“手的敏感期”和“空间敏感期”。宝宝在刚出生时,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在他看来,世界与他是一体的,他动,世界跟着动;他饿,世界跟着饿。当进入“手的敏感期”后,通过触摸,他才发现,原来外界的人和物,是独立存在的。他也需要通过拿、扔、摸等方式,来感知身边的空间,发展“空间敏感期”。而宝宝刚出生时,并不知道自己的手能感知外物。正是通过吃手,他发现,原来啃手指头,手会有感觉。脚丫子|从小“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家长收藏
文章插图
所以,宝宝在几个月大时,看似是在吃手指,其实,他们是在用嘴唤醒手的知觉,发展敏感期。包括后来啃脚丫子,也是宝宝在唤醒脚的知觉。等能爬、坐、走了以后,他便手脚并用,不断探索周边的环境,增加认知。三:3大方面的差距宝宝吃手指,既是一个探索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自我的过程。如果宝宝从小没有吃手指,那跟从小吃手指的宝宝比,会有哪些方面的差距呢?◆逻辑思维、空间国家青少年心理健康导师刘彦博老师,在他的课堂上,分享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父亲带着孩子来咨询,说孩子在学习逻辑空间思维时,遇到了一个槛。别人学完一个阶段,都能顺利“解锁”,进入下一个阶段。但自家孩子怎么都学不会,无法理解那种空间思维。脚丫子|从小“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家长收藏
文章插图
刘彦博老师一问才知,原来妈妈有洁癖,在孩子还是婴幼儿时,总给她戴手套,不让吃手,也不让她探索。孩子在这一阶段,“空间敏感期”没有发展好,到后来学习抽象的空间和逻辑思维时,她就理解不了,吸收困难了。从小没吃手指的孩子,往往在长大后,理解空间的能力会差一点。◆安全感、情绪调节能力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其中第二层次就是“安全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宝宝出生时就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