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的道路上,我们往往会听到来自社会各界不同的声音,家长们一直不解?我们希望有最科学、权威的育儿方式,但是,似乎又觉得“不听老人言,吃苦在后头”成为年轻父母的至理名言,哪能不听?而实际上,一些传统的育儿理念与现代育儿学科的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过,在一些家长还真是吃尽了苦头,才知道,真正的科学是辩证唯物论的体现前一段时间我回答了“孩子要不要训练把尿?”这个问题,于是,掀起了家长之间的大讨论,有家长说:“胡扯,我家孩子就是把尿长大的?啥问题也没有”,还有家长说:“医生是不是尿不湿的代言人?”
【 新生|传统的与科学的育儿方式,你更信服哪种?家长你曾经走过哪些坑?】今天,我们姑且不说在育儿方式上说孰对孰错,就从孩子生长发育规律、生理及病理及孩子的精神、心理和行为发展出发,摆出几种育儿方式,家长看看哪种方式更加合适呢?
现在老人的传统育儿方式有哪些呢?你觉得是否合适?对于6个月内的婴儿,流传过很多育儿方式,比如给刚出生的宝宝睡平头、剃胎毛及多剃头、挤乳头、挑马牙、蜡烛包、早穿鞋、把屎把尿、早吃盐等等,是不是听起来非常熟悉呢!大概现在的宝爸宝妈,小时候也是用这些传统的育儿方式养大的,很多人会说,我们不是也长大成人了?哪里看得出谁对谁错?
蜡烛包:“蜡烛包”:是用小包被将新生宝宝完整地裹起来,然后外面再用布带子将宝宝结结实实地捆起来,像一根蜡烛一样,俗称“蜡烛包”。这样起来是挺容易了,但是对新生儿来说有害无益。
1、引起宝宝髋关节脱位的风险:
首先是“蜡烛包”对宝宝的四肢活动限制,甚至还不如在子宫内舒适,既不利于四肢骨骼、肌肉的发育,最主要是影响髋关节的解剖关系而引起髋关节脱位,如果将两下肢拉直,甚至强行捆绑,使宝宝肌肉处于紧张,股骨头从髋臼中脱出来,而影响宝宝下肢的活动。
2、“蜡烛包”并不能防“罗圈腿”:
其实并非如此,宝宝的“罗圈腿”是后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引起的"O型腿",与是否“蜡烛包”没有半毛钱关系。
相反,将两下肢硬拉直,甚至强行捆绑,使宝宝肌肉处于紧张,股骨头从髋臼中脱出来,更加影响髋臼的发育。
3、包裹太紧,容易出汗:
“蜡烛包”对新生儿是一种束缚,限制了宝宝的胸胸廓活动,影响了宝宝的呼吸及心跳。
同时,包裹太紧容易使宝宝焐出一身汗,其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引起窒息、缺氧和休克等综合症,这是非常危险的。由于新生宝宝的皮肤薄,屏障功能差,加之使汗腺口堵塞,而引起皮肤感染。
给家长一个温馨小贴士:
现在包被宝宝的方法其实很多,可以用睡袋(申明可不是为睡袋打广告),即宽松柔软还保暖,同时也便于换尿布。在白天可以给宝宝穿上内衣、薄棉袄或针织衫,再盖上棉被就可以了。如果是容易发惊的宝宝,我们可以适当地做“襁褓”,包裹一下,类似于宫腔内的感觉,宝宝会有安全感,这样睡得更好一些。
挑马牙、挤小乳头:“马牙”是指在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一般是由上皮细胞堆积和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俗称马牙,属正常现象,对宝宝没有任何影响,不影响吃奶,数周后可自然消退。专家一致建议不可以随意挑破宝宝的所谓“马牙”,否则会引起感染,甚至菌血症或败血症。
那么挤小乳头也是同理,新生宝宝的乳头不能挤,如此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在宝宝出生后的4~7天,新生宝宝(男女宝宝)均可能出现乳腺增大,形如蚕豆或核桃大小,部分宝宝乳房甚至可分泌出一些奶汁来,此现象与新生儿出生后,体内尚有大量的来自于母体的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乳素,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约2~3周可自然消退。
- 在小学生圈子中流行的玩具,家长尽量不要让孩子玩,危险系数很高
- 初中生|防沉迷系统真的无用偏激的双标家长们,求求你们做个人吧
- 准妈妈|剖腹产要比分娩疼,这也是很多准妈妈疏忽的
- 进入春天后温度回暖感冒咳嗽的人也少了,多吃滋补菜,提高抵抗力
- 剖腹产|进了产房要备皮,产妇表示“在家刮过”,男医生的回答逗笑护士
- 孩子公共场合吵闹,聪明的父母换个思路,比打骂训斥更有效
- 这个寒假怎么过的?通过儿子我倒学会了不少本领
- 孩子|喝“母乳”和喝“奶粉”的孩子,一年后差距明显,事实胜于雄辩
- 重口|处于哺乳期的宝妈,这类食物再馋也别吃,别等到坑娃了才反思!
- 维生素k|2个月宝宝脑出血,医生:大脑有损伤,问题出在妈妈的母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