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被接纳过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替代品”| 容器妈妈与负容器妈妈

没有被接纳过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替代品”| 容器妈妈与负容器妈妈
文章图片
本文字数3500+|阅读预计需要9min
文|张亦弛(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在Rustin&Rustin夫妇合著的《CloselyObservedInfants》中 , 提到了一些关于比昂、克莱因和温尼科特对母婴关系的描述 , 触发了我的一些灵感 。
我在这里并不想提及太多理论方面的概念 。 我只希望把我的灵感以尽量通俗的文字写下来 。 所以 , 如果你不懂理论 , 不要怕 。 请继续阅读~(注释:我这里说的妈妈是妈妈的形象 。 爸爸也可以给孩子带来妈妈般的温暖 。 )
没有被接纳过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替代品”| 容器妈妈与负容器妈妈
文章图片
负容器妈妈
在谈容器妈妈前 , 我想来谈谈负容器妈妈 。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容器这个词 。 它是一个比昂从荣格那借来的专业词汇:Container 。 通俗地说:比昂把妈妈比喻成了一个容纳孩子无法承受情绪的容器:妈妈是杯子 , 孩子的情绪是水;妈妈是子宫 , 孩子是子宫内的婴儿 。
负容器妈妈是一个无法承受和消化孩子焦虑 , 恐惧情绪的妈妈 。
1、强势的妈妈
这样的妈妈在表面看来可能是一个强势的妈妈 。 她或许表现得很愤怒、很坚强 。
愤怒和坚强其实是对她自己内心和孩子传递给她的脆弱和无能感的逃避和掩饰:内心太脆弱了 , 一点情绪风波就能唤起她强烈而失控的负面情绪 。
这样的一个妈妈的内心深处其实是一个无法运作的容器----一个破碎的杯子和精神子宫 。
她对孩子表达的强势和愤怒的背后其实是她自己的恐惧:她害怕孩子丢给她的负面情绪 。 她更害怕面对的是自己无法消化和承受孩子和自己负面情绪的破碎精神子宫/容器 , 与其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
没有被接纳过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替代品”| 容器妈妈与负容器妈妈
文章图片
2、无微不至的妈妈
她在表面上看来也可能是一个无微不至的妈妈:生怕没有照顾好孩子 。 她过于频繁地照料孩子 。
一个无微不至的妈妈其实也是一个破碎容器 。 过度照料孩子的妈妈传递给孩子的其实是非常强烈的焦虑、无能感和控制 。
妈妈过度焦虑的是自己和孩子的无能:在她眼里 , 孩子是一个无法照顾自己的 , 懦弱的个体(和妈妈黏在一起的个体:粘体) 。 但妈妈以为孩子是无能的这个感觉其实是她内心无助、无能的映照 。 从根本来讲:破碎的容器妈妈无法容纳 , 消化的是她自己内心的无能感 。
过于强势和无微不至的妈妈造就出来的孩子一般是非常依赖的 。 在这样的母婴关系(或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中长大的孩子的内心有非常强烈的无能感 。 当然不同孩子应对内心强烈无能感的方式可能会有些不同 。
一些孩子可能表面上就显得非常依赖:年龄不小了 , 但还是指望他人帮忙做饭、洗衣服、交电费、改作业 。 另一些孩子表面却显得非常强势和愤怒(和妈妈一个样) 。 他们给人的映像仿佛是:这人真厉害 , 几乎全知全能了 。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 , 我们会发现这两类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是无尽的无助感 。 第二种孩子和第一种不同的地方在于:ta多了一个对自己内心虚弱感的否认和掩饰 。
没有被接纳过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替代品”| 容器妈妈与负容器妈妈
文章图片
没有被接纳过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替代品”| 容器妈妈与负容器妈妈
文章图片
负容器妈妈对孩子的反应
负容器妈妈也许很强势或无微不至 。 但这些其实只是表面现象 。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 , 我们其实可看到ta们内心容纳负面情绪的缺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