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985博士毕业后回家啃老8年:什么是教养最大的失败?( 二 )
文章插图
他们用被子或者房门制造噪音,每天李明亮就睡两小时,很快身体就垮了,甚至还得了阅读障碍,以前可以一目十行的他,当下看几遍也记不住。他自己曾去看过精神科,医生告诉他,没有任何疾病,只是他属于幼稚型人格。幼稚型人格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人格,他过度关注自己,身体没有大碍,却患得患失,认为自己需要调养,在30多岁的大好年纪,封闭自我,虚度光阴。如今,李明亮父母也逐渐意识到了孩子心理困境,带着他四处求医,希望他能像个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做基本的工作养活自己。无奈,李明亮看不到父母年迈、原生家庭一贫如洗的事实,在与社会外界碰触时,始终逃避,无法真正挣脱内心依赖的牢笼,终于还是选择躺平啃老,过着最为舒服的“套子”生活。
文章插图
越发普遍的“啃老”现状从李明亮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父母在样样替孩子包办时,都从未意识到自己在养巨婴。“成年不独立”成为孩子的“顽疾”,“啃老”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壮大。“啃老族”是指一些主动放弃就业机会的年轻人,宅在家里,衣食住行全靠父母的人。当“巨婴”孩子们从未感到啃老是羞耻的,这种行径就不断被复制。据悉,超过400万35岁至54岁的日本人与父母生活,即使是40-64岁的人群中,仍约有61.3万人靠父母生活。而“啃老巨婴”也成为中国常见的社会性新闻。
文章插图
曾经另一则“啃老新闻”让人惊叹不已。新闻主人公叫匡正轩,他状告父母的理由是因为父母不再养育30岁的自己,既然生下来就有一直抚养的义务。或许,读者可能会猜测,匡正轩是因为生理或者心理疾病,才不得不面临靠父母养育的困境。但实际和李明亮一样,他正值30岁,身体健壮,智力没有问题,纯粹是因为工作碰壁,选择啃老。他透露,之前做过川菜工、工厂一线搬运工,但都因下苦力太累而选择“潇洒”辞职。后来,又想走捷径当演员,只因轻松报酬还丰厚,得知当演员“门槛高”,需要时间积累及运气,他又放弃了。最后还当了模特,但他发现这个工作并不轻松,又中途停止。如今选择状告父母不肯养育自己,是将啃老看成了理所应当的“优待”。
文章插图
其家境也并不优越,父亲是一位普通一线工人,母亲卧病在床需要照料。彻底放弃寻找出路,在家啃老至死,这种愈演愈烈的趋势似乎成为一个典型的社会现状,总结以上主人公的特性,大多都是:生性懒惰,过于将自己“中心化”,在就业上没有一技之长,也不愿吃苦,佯装“套子里的人”,习惯性依靠父母维持生活;此外,从小受到父母庇护,无法融入周围环境,没有交际和朋友,在社会上过于封闭自我,出现了极端性格。此外,如今李明亮、匡正轩们面临的社会境遇与传统的“三和大神”同出一辙,既然无法跃升、那就持续下坠,选择一“丧”到底。
文章插图
“三和大神们”有了父母打工的基础,接受了教育,比“赤手空拳打江山”的父辈们有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福利,但他们却不再和父辈一样吃苦,宁愿混吃啃老等死。原因在于,他们真切感受到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就算接受了高等教育、有了工作能力,满怀期待的涌入工业发达的深圳边陲,才发现生活真相:社会已然分层,阶层跃升的希望破灭,没有人脉、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就算吃苦,也只能活在父辈搭建的历史方格里,原地待命。当李明亮成长在“考上大学就等于跃入上层”的教育红利幻想中,毕业之后,却不得不面对“只有全力以赴奔跑,才不会留在原地”的圈子,面对艰难的社会境况深感无力,早早在十字路口放弃了打破阶层壁垒的道路,不再向命运抗争。
- 幼儿园老师晒出孩子吃的水果,宝妈定睛一看,察觉不对劲后怒了
- 入睡|天冷降温别让孩子这样睡,真生病了后悔都来不及,家长要重视
- 孩子|问4岁女儿外婆好还是奶奶好, 听了孩子的回答, 所有人都安静了!
- 为啥孩子不敢在幼儿园拉臭臭?就算老师不告诉你,家长也得清楚
- “孩子,你为什么长得这么丑?”陶虹:你是没有办法被复制的
- 连孩子|坐月子时老公没说过这四句话,他一定很爱你,你嫁对人了
- “不复合,不结婚,但共同养孩子”,没结婚孩子也能上户口嘛?
- 孩子睡觉前别吃这几种食物,影响智力还不长个儿,赶紧扒拉下菜谱
- 允许孩子哭,究竟有多重要?父母喜欢陷入自己设的误区里
- 爱孩子不应只限于语言表达,用拥抱等传递爱意更能让孩子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