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霸”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里,藏着多少对教育的偏见与误读

孩子|“学霸”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里,藏着多少对教育的偏见与误读
文章插图

近日,一个“硕士妈妈吐槽儿子是‘学渣’”的视频冲上微博热搜。视频中的妈妈表示,自己和老公都是“985”大学的硕士,然而在优越的教育条件下,教出的儿子却是一名“学渣”。该视频一出即引发众多网友热议。
近年来,类似“高知”父母对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无奈吐槽频频见诸网络。在不少家庭教育专家看来,虽然很多家长习惯用学习来衡量孩子的好坏,但公开吐槽孩子成绩差显然不可取,对于那些高学历家长,与其纠结孩子为何没有“传承”优点,不如学学如何接纳平凡,换一种视角重新看待孩子。
“高知吐槽”背后深埋认知误区
视频里的这位妈妈,语气沙哑又无奈。她说,自己和老公都是“985”大学的硕士,毕业之后通过人才引进落户北京。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基本都由父亲每天陪他做功课、写作业。结果现在到了高三,孩子成了“学渣”,特别讨厌学习。学习不好也就算了,儿子还是个“杠精”,什么事儿都要管。视频最后,这位妈妈坦言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平安健康就好。
同为“高知”群体,沪上某知名高校教授也在网上晒出过同样的困惑。儿子很小的时候,该教授对他寄予厚望,期盼他能考上自己任教的大学。可没想到,在自己眼里轻而易举的事情,儿子实践起来却“难如登天”。事后,该教授坦言,自己犯过最大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儿子的需求,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在儿子头上。后来,当他不再抱有“执念”,儿子反而爱上了学习,还考上了伦敦商学院。
“我是个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前我一直认为,我会比我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更会教育孩子,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重庆大学教授张小强也在社交媒体中坦言,女儿上初中后,他发现自己难以指导其学业,“不仅数学题解不出来,语文英语也不一定能做对……我和女儿间最大的问题是,青春期的她不接受我的指导。”
为人父母,悲喜相通。类似“高知”家长的花式吐槽,在网上引起的共鸣不小。在上海体育学院教授、教育部高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贺岭峰看来,“父母学历高,孩子自然不会太差”的看法其实是一个误区。
“遗传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均值回归’,是指父母在某一方面越出色,孩子就有可能在这一方面越平凡。而且,心理学有关智力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力只有约50%受父母遗传影响,其余则受后天环境影响。‘学霸’父母的孩子,学习成绩平平无奇其实也很正常。”贺岭峰说。
而问题就出在,很多家长尤其是高学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待往往较高,而他们倡导的教育方式,却未必是正确的。“‘双减’之后,上海曾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家长调查,结果显示,近20%的家长希望孩子的成绩能在班级中位列前5%。这本身就是另一个认知误区。”贺岭峰指出。
适时放手让孩子更快成长
面对孩子的不断成长,即使身为“高知”家长,同样容易深陷类似的育儿误区。长期研究家庭教育的上海开放大学副教授张轶斌,就从视频中那位妈妈的寥寥数语间找到了症结所在。“孩子爸爸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陪做作业到高三,但儿子的学习依然不理想。其实,做作业的主体从来就是孩子。如果说,在入学初期孩子可能需要父母陪着做作业帮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当孩子大了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以后,家长就要学会适当放手。”
张轶斌分析,孩子学习的好坏除了取决于智商,更重要的是动机。各种学习手段其实都是为了增强孩子学习的动机,引发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自主自愿学习的能力。而过度的监督、替代,既压抑了孩子个性化成长,也容易引发孩子对父母或逆反或“躺平”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