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给“网络原住民”家庭更多教育支持

【家庭教育|给“网络原住民”家庭更多教育支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提高我国家庭教育的水平,需要针对当下年轻家庭愈发凸显的“网络原住民”特点,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持 。近日,上海发布的《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以下简称《大纲》)引发关注 。其亮点之一是根据每个年龄段儿童的发展规律,为家长提供详尽的育儿指导意见 。特别是针对新生代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已是“网络原住民”的特点,《大纲》为家长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且易于操作的权威意见 。
新生代儿童出生并成长在互联网环境中,电子产品触手可及 。作为家长,关于“在孩子面前减少屏幕暴露”的道理可能都懂,但做起来有点难,这也是家庭教育中如何处理孩子和网络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的原因 。
对“90后”父母来说,互联网已经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必备的育儿工具,电子屏幕不离手是常态 。2020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978名未成年孩子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育儿有困惑时,91.0%的受访家长会搜索育儿自媒体 。但在享受信息便捷的同时,新一代父母也难逃信息泛滥的烦恼 。调查中的受访家长普遍觉得自媒体存在无用信息过多、门槛较低和标题党太多等问题 。因此,从满足年轻家长的育儿需求来说,权威、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意见还相对欠缺,且传播的及时性、有效性还不够 。年轻家长在育儿时常常被无效信息干扰,生发育儿焦虑 。
就拿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有限度地使用电子产品来说,《大纲》的指导意见值得称赞 。因为其不仅体现了遵循科学、儿童为本、家长主体的特点,而且具体详细且易于操作 。例如,针对0—3岁儿童,家长要注意“减少屏幕暴露,不用电子产品代替家长陪伴”;针对3—6岁儿童,家长要“避免让儿童长时间观看电视、电脑、手机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使用各种电子产品,利用各种日常用品和活动开展寓教于乐的家庭亲子游戏”等;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大纲》分别设专题指导家长如何处理好与网络、电子产品、新媒介的关系,同时还特别提出制定“家庭网络公约”等建议 。相对于单纯建议限制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大纲》提供了更多操作性和方向性的建议,这也是各地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时值得借鉴的地方 。
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还要深入分析年轻家长普遍面临的育儿困境 。年轻家长一般多为上班族,没有太多精力照顾幼儿,只能将孩子交给祖辈进行隔代教养或请人代替教养 。同时,城市快节奏生活天然造成了社区邻里之间来往少,很多幼儿社会交往范围狭窄 。然而,年轻家长具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在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往往提早给孩子报了线上早教班、英语、画画等兴趣课程 。过早用眼,长时间盯着电子产品的屏幕很容易损害孩子的视力 。例如,江苏淮安一名一岁多的宝宝就因为家长过早进行视频早教,导致孩子近视 。
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反映出家庭育儿需求日渐提高与城市、社区育儿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政府优化儿童公共服务、拓展儿童成长空间、改善儿童发展环境,在物质和社会特质方面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 。
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地区还存在儿童公共设施和服务不足的问题 。儿童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电子产品成为儿童普遍的解压工具,以及家长育儿资源获取的途径 。正如《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书中所写的,孩子更喜欢在室内玩,因为室内有电源插座 。如果想普遍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必须重视和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特别是“双减”政策实施后,儿童的学习压力减轻,他们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从丰富教育资源的角度入手,能够为孩子和家长走出电子屏幕的“陷阱”创造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