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抑郁的人往往是最想振作起来的,焦虑的人往往是最想放松下来的,但是正因为这个强迫自己的“最想”,加重了抑郁和焦虑 。
我一定不能紧张
如果紧张了就意味着失败
面试不成功
考试不理想……
这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思维 。而“允许”其实是一种观察视角 。“允许”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和心理空间把心里的结看明白,然后才能正确使用自己的心理力量去解开它,你会发现这个过程很有趣 。
曾经有一位来访患者,因为拥有某种强迫行为寻求帮助,我询问她有没有想过什么办法来减轻自己的强迫行为 。她说,确实想过每天制定一个详细的作息时间表,将一日作息进行详尽的规划,细到连吃零食、洗漱的时间都规划好 。以为这样就能严格按照作息表行动,不去做那些令她焦虑的强迫行为 。
当我听到这位来访者的计划时,有种说不出的怪异感 。为了对抗强迫行为带来的焦虑感,她采用了一种更加强迫、严格控制自己时间的方法 。
要知道,越是严格细致的作息表,容错率就越低 。当第一个时间安排超时后,后续的所有活动都会受到影响 。可想而知,这种严苛的计划很容易就以失败告终 。
文章图片
“必须”、“一定”等完美主义的想法其实是一种不理性的信念 。如果我们深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完美主义想法,会发现存在完美主义想法的人,一般会把事情的成败、他人的评价与自己人格上的特点联系起来 。
他们的普遍思维链是这样的:如果我这件事做得不够好(孩子教育得不够好)→我就得不到某人的肯定(父母、领导、周围的人)→这证明我很差,说明我一事无成 。
事实上,一件事的成败根本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与自己的能力品性如何更是毫无任何关系 。
文章图片
落到育儿上的问题就更是如此了 。比如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有许多,孩子成绩不好,并不代表自己不够努力或是家庭环境很差 。
有这种思维的家长没有完全将自己和孩子分离开,不管怎样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与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既然是独立的个体,那么自己努力与否与孩子的成绩并没有必然联系 。
只有当我们放下“必须”、“一定”等想法,允许不完美的自己存在,允许成绩不完美的孩子存在,才能到达真正的平适 。
文章图片
人生并不是一定要如同升级打怪一般 。面对困难,总是或必须迎难而上,有时也可以允许自己做一个逃兵 。逃避,也是一种自我关照,让我们了解自己的需要,了解孩子的需求 。
比如,逃避一些无聊的聚会,是因为独处让你更加愉悦;逃避一些争论是因为你担心争论之后陷入“我不好”的自责 。
如果我们能在孩子逃避与困惑之时,帮他发现自己真正的不足并坦然接受,了解他背后的动机并有针对性地努力,也是一种成长 。
只有允许焦虑存在,才能获得平静;
只有允许悲伤存在,才能获得快乐;
只有允许脆弱存在,才能拥有强大;
只有允许现状存在,才能走向改变 。
- 何猷君|31岁奚梦瑶小腹微凸疑似怀孕,晒中古包被网友催生二胎
- 现实|“孩子都上幼儿园了,你咋还不去上班呢?”宝妈:被现实绊了脚
- 6岁孩子被问奶奶好还是姥姥好,孩子的答案让大人们集体沉默
- 老教师每天带2岁孙女玩30分钟,娃入学后专注力超群,被老师夸奖
- 退休老教授每天陪孙女玩贴纸游戏,孩子专注力超群,被老师夸奖
- “最嫩老爸”火了,接女儿放学被误认是情侣,女儿澄清:这是我爹
- 双胞胎被取名谐音“上下左右”,没想到爸爸的名字才是亮点
- 宝妈带5岁儿子去超市试吃榴莲,被制止后娃怒吼:“我打死你!”
- 顾大宝|接妹妹放学被当成孩子妈,28岁单身姐姐很委屈:没人敢来和我搭讪
- 因为|爸爸第一次接孩子被当人贩子,老师:如何证明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