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指什么东西 哪些为文房四宝( 三 )


文房四宝指什么东西 哪些为文房四宝

文章插图
图5 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楚故都凤凰山168号西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墓出土的大小不等的几块墨 。
墨香
下面我们来说说墨 。墨的起源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时间 , 因为人类使用天然颜料的历史非常悠久 。在这里我们仅讨论人工制作的固体墨 。目前发现较早的人工制作的固体墨 , 如西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墓出土的墨 , 长1.5厘米 , 最宽处1.1厘米 , 形如一粒西瓜子(图5) , 我们称之为“墨丸” 。这么小的墨丸 , 显然无法用手握着去研墨 , 只能是把墨丸放在石板上 , 上面再加一块研石 , 用手按着研石磨墨 。据我的同事研究 , 这种墨丸的含胶量非常低 。大块墨锭出现是在东汉时期 , 如197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郊出土的东汉墨 , 高6.2厘米 , 直径3厘米 。另也有文献佐证 , 如应劭《汉官仪》中就记载 , 尚书令、仆、丞、郎等每月会由东汉朝廷发放大墨一枚、小墨一枚 。如果朝廷发的是瓜子大小的墨丸 , 显然是不够用的 。墨锭的出现不仅昭示制墨技术的进步 , 也促进了研磨工具的进步 , 真正的砚台也在东汉时期出现 。
中国墨的制作是非常复杂的 , 最早的制墨工艺记载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 。限于时间关系 , 我仅在这里举两个文人与墨的例子 。第一个是沈括 ,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官员 , 退休后写了一本书叫《梦溪笔谈》 , 在书中他第一次记载了“石油”这个名词 , 而且第一次记载了用石油烧烟制墨 , 这是古代制墨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史实 。
第二个是苏轼 , 他对中国墨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文人自制墨的传统 。当他贬官到海南儋州的时 , 发现儋州当地读书人非常少 , 也没有墨 , 于是又在海南制墨 。他制了大小墨500锭 , 足够他一生著书之用 , 多余的就送人 , 还留下一车制墨没用完的材料——松明 , 用来照明 。当时有个金华人潘衡不远千里跑到海南追随苏轼 。潘衡原先制过墨 , 但烧的烟太粗 , 品质不佳 。在苏轼的教导下 , 虽然用相等原料烧出来的烟少了 , 但制出墨的品质却大大提高了 。潘衡为了铭记苏轼的教导 , 特意将墨锭印上“海南松煤东坡法墨” , 以示这是按照苏东坡指导的方法做出来的墨 。苏轼在被贬海南之际 , 还带领当地人读书写字 。在苏轼未到海南之前 , 儋州没人中过科举 , 但当苏轼开拓儋州文化之后 , 没几年就有人考中科举 , 这与苏轼在儋州的教化之功密切相关 。
纸靓
关于纸 , 我先讲一下自己亲自调研过的安徽泾县宣纸 。宣纸是传统手工皮纸的代表 , 其技艺非常繁复 。我将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皮料浆制作 , 也就是将檀皮制成浆;二是草料浆制作 , 也就是将沙田稻草制成浆;三是抄造 , 也就是将皮料浆与草料浆混合后通过抄纸等工艺制成纸张 。
另一种也是我亲自调研过的江西铅山的连史纸 。连史纸又称“连四纸” , 是一种品质优良的竹纸 , 其制作技艺的最大特点是先将竹料制成竹丝 , 然后再对竹丝进行加工制成竹纸 。连史纸精细柔软 , 薄而均匀 , 颜色洁白 , 经久不变 , 可供书画、印刷、碑帖、扇面、装裱字画之用 , 历来为世人称道 , 其复杂独特的制作技艺于2006年6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