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硬盘跳线接法详细图解 硬盘跳线设置图解( 二 )


RAID 4:RAID 4同样也将数据条块化并分布于不同的磁盘上 , 但条块单位为块或记录 。RAID 4使用一块磁盘作为奇偶校验盘 , 每次写操作都需要访问奇偶盘 , 这时奇偶校验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 , 因此RAID 4在商业环境中也很少使用 。
RAID 5:RAID 5不单独指定的奇偶盘 , 而是在所有磁盘上交叉地存取数据及奇偶校验信息 。在RAID 5上 , 读/写指针可同时对阵列设备进行操作 , 提供了更高的数据流量 。RAID 5更适合于小数据块和随机读写的数据 。RAID 3与RAID 5相比 ,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RAID 3每进行一次数据传输就需涉及到所有的阵列盘;而对于RAID 5来说 , 大部分数据传输只对一块磁盘操作 , 并可进行并行操作 。在RAID 5中有”写损失” , 即每一次写操作将产生四个实际的读/写操作 , 其中两次读旧的数据及奇偶信息 , 两次写新的数据及奇偶信息 。
RAID 6:与RAID 5相比 , RAID 6增加了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信息块 。两个独立的奇偶系统使用不同的算法 , 数据的可靠性非常高 , 即使两块磁盘同时失效也不会影响数据的使用 。但RAID 6需要分配给奇偶校验信息更大的磁盘空间 , 相对于RAID 5有更大的”写损失” , 因此“写性能”非常差 。较差的性能和复杂的实施方式使得RAID 6很少得到实际应用 。
RAID 7:这是一种新的RAID标准 , 其自身带有智能化实时操作系统和用于存储管理的软件工具 , 可完全独立于主机运行 , 不占用主机CPU资源 。RAID 7可以看作是一种存储计算机(Storage Computer) , 它与其他RAID标准有明显区别 。
除了以上的各种标准 , 我们可以如RAID 0+1那样结合多种RAID规范来构筑所需的RAID阵列 , 例如RAID 5+3(RAID 53)就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阵列形式 。用户一般可以通过灵活配置磁盘阵列来获得更加符合其要求的磁盘存储系统 。
开始时RAID方案主要针对SCSI硬盘系统 , 系统成本比较昂贵 。1993年 , HighPoint公司推出了第一款IDE-RAID控制芯片 , 能够利用相对廉价的IDE硬盘来组建RAID系统 , 从而大大降低了RAID的“门槛” 。从此 , 个人用户也开始这项技术 , 因为硬盘是现代个人计算机中发展最为“缓慢”和最缺少安全性的设备 , 而用户存储在其中的数据却常常远超计算机的本身价格 。在花费相对较少的情况下 , RAID技术可以使个人用户也享受到成倍的磁盘速度提升和更高的数据安全性 , 现在个人电脑市场上的IDE-RAID控制芯片主要出自HighPoint和Promise公司 , 此外还有一部分来自AMI公司 。
面向个人用户的IDE-RAID芯片一般只提供了RAID 0、RAID 1和RAID 0+1(RAID 10)等RAID规范的支持 , 虽然它们在技术上无法与商用系统相提并论 , 但是对普通用户来说其提供的速度提升和安全保证已经足够了 。随着硬盘接口传输率的不断提高 , IDE-RAID芯片也不断地更新换代 , 芯片市场上的主流芯片已经全部支持ATA100标准 , 而HighPoint公司新推出的HPT372芯片和Promise最新的PDC20276芯片 , 甚至已经可以支持ATA133标准的IDE硬盘 。
在主板厂商竞争加剧、个人电脑用户要求逐渐提高的今天 , 在主板上板载RAID芯片的厂商已经不在少数 , 用户完全可以不用购置RAID卡 , 直接组建自己的磁盘阵列 , 感受磁盘狂飙的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