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音乐剧歌曲,好听当然是第一位 。此剧邀请了中国台湾著名音乐人金培达,历时将近两年时间创作完成 。金老师说:“每一部剧的音乐用的时间都不太一样,但是这一次《赵氏孤儿》被问及的时候,我会开玩笑地说:用了60年的时间,大约也就是一生 。”真正的构思时间可能远远大于实际写作的时间,他觉得好的沉浸式的音乐要体验人物了解每个人物的情绪 。通过器乐的运用、音乐体裁的选择和表达语言的丰富,让《赵氏孤儿》中的多个唱段具备同时描绘坚强和脆弱、悲壮和温暖的能力 。在同一空间里,将矛盾的双方快速交代明白 。金培达想让每个人物拥有自己的音乐符号,我确实也从观剧时候能微妙的体会到,但是毕竟只是这么匆匆一看,确实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但是这种音乐人想表达的点我已经在剧院有所感受 。歌剧演员们的唱功是真的到了现场可以明明白白的感受到,那种现场震撼感是真正到了现场的人才能感受到的,演员们的实力让音乐更加直击现场观众的内心,很多时候我身上的汗毛都是竖立的 。当然商业演出难免需要用一些“流量”明星,这个时候唱功上的不佳确实会让整部剧的观众观感会有所降低,可能这些“流量”明星已经很努力但是确实无法逾越那个专业的“鸿沟” 。但是当晚所有演员的演出还是近乎完美的 。只是我觉得现场字幕真的有点“偏心”,唱歌的所有词都会有电子字幕,而台词却没有,这让有的观众在又有白话文又有文言文的台词的情况下听的有些吃力,尤其是屠岸贾的扮演者又是台湾人,虽然我能听出来他已经很努力的使自己的口音靠近普通话,但是确实听对话台词时候台下观众还是有些许的吃力的 。希望下次再次演出的时候字幕组可以把所有台词都可以电子化呈现在舞台侧面大屏幕上 。
文章插图
西方话剧对演员的表演要求体验角色心里,对舞台布景要求逼真,求真则借助现代科技和绘画的成果,要求舞台的幻觉三维空间,驱赶戏剧走向了时间集中和空间固定的狭小空间 。我这次购买的区域是负一层右边第10排的区域,这是陕西大剧院座位中比较好的位置,我可以清楚的看到所有舞台上面的背景,《赵氏孤儿》歌剧的舞台映入眼帘的是残垣断壁式的镜框偏侧于上场口,不规则白色舞台地板,意指国破山河在 。水墨风格的书卷,以及长条光区程婴孤身走路的决绝,地狱般的红光闪烁展现生死瞬间,侧黑幕映出人物巨大的身影,尤其是公孙杵臼与程婴携手并进的光影逐渐变大,如此多变的光区,不仅交待戏剧情境,也交待人物心境 。灯光方面表现的真可谓用光到极致,现场还有雷鸣闪电,雨滴声淅淅沥沥,马蹄声声,杀戮的刀光剑影,临场感十足,充满紧张的气氛感 。本次演出让我感受到新意的就是演员们会从观众台入场,全场共有四次演员下舞台,上半场程婴进城返乡两次,士兵城门巡视一次,下半场程勃游历世界一次 。这些戏剧设计让观众能沉浸式的体会戏剧故事,比传统打破“都四面墙”更有戏剧美学体验 。
舞美服装方面,看不出来这次的服装具体是哪个朝代,发饰也很现代,有些是短发,有些是丸子头,稍显随意 。服装立体感很强,可以表现出人物的高大形象,婴灵的服装白色就是飘飘欲仙的感觉,好似一阵风就可以吹走,在剧种漂浮不定的感觉可以充分的体会到,群舞的白色衣服可能是为了更好的配合灯光效果而设计的颜色 。士兵们的宽裤腿应该也是为了表现高大威武的形象 。虽然整体风格稍显凌乱,但是也能看出设计者的用心 。唯一我感觉到不解的是那一棵陪公主一起出现的歪斜的枯木是在表现“遗孤”吗?那为什么不选择绿色那种茁壮成长的树,而选择枯木,也许是为了让舞台画面有中国水墨画的既视感?确实在只看一次现场的情况下很难理解此处导演的用意 。下面我可能需要去看看创作团队的一些解读,才能更好的理解《赵氏孤儿》,推荐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现场看一次《赵氏孤儿》,感受如何用音乐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故事中蕴含的人类价值 。
- 人类与宇宙感悟 宇宙与人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英文600字 英文电影观后感
-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 妈妈再爱我一次观后感
- 舞剧《到那时》观后感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
- 五篇英语电影影评200字 英语电影观后感
- 热血教师观后感500字 热血教师观后感
- 雨中的树观后感1500字 电影雨中的树观后感
- 看完绿里奇迹电影总结 绿里奇迹观后感
-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00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