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养老院终于要开始赚钱了,老龄化高原即将到来,我们能享受到什么样的养老服务?( 二 )


所以,目前只有“解决痛苦”的护理型养老院才一床难求,大量“创造快乐”的高端养老社区,在当下的需求还十分有限 。
严重的定位与需求不匹配,导致了养老机构在泥潭中整整挣扎了20年 。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哪怕在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的一线城市北京,超过60%的养老企业处于亏损的状态 。
北京邻里家养老运营总监、公众号《养老智库》发起人李子辰总结过不少当年失败的案例:
早在2010年,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北京城建集团联合筹划的北京曜阳国际老年公寓正式建成,最早采用房地产模式按照1.4万元/㎡销售,70年使用权,后来由于销售情况不佳,改为传统床位月租模式4000至6600元/月 。同样,基于极低的入住率,北京曜阳国际连年巨额亏损,“项目实际早已经进入半停业状态” 。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的北京市平均工资仅4672元/月,一个正常上班的打工人都难以负担,更何况是老人呢?
2015年3月,房地产巨头万科的首个养老项目“幸福家社区养老中心”正式运行,位于北京市五环开外的窦店,定价3000元/床 。开业后,项目情况不容乐观,业界分析入住率低迷的核心原因:太远 。2018年12月,该中心因持续亏损停止运营,宣告了北京首个养老项目在经营层面探索的失败 。
而当年北京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也不过3355元/月 。
对于任何一家养老院而言,前期最大的是土地成本,无论是购地建房还是租房改造,无论是自己掏钱还是银行贷款,动辄百万千万的前期投入,都得让企业做好长线计划 。口碑营造和客户积累需要时间,算上投入成本越大,很多大型企业需要8-10年才回本 。
还有一些农村敬老院,虽勉力维系,但是服务质量堪忧 。
在八点健闻考察过的一家位于三线城市的小型养老院:
沿着装有扶手的台阶走上二楼,入口处放着一罐檀香掩盖住整层楼弥漫着的老人味 。通道是逼仄昏暗的,左右两侧是老人的房间,走到底是一处阳台,上午10点,能走动的老人就被推到这里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 。
走进失能老人房间,一股尿味扑鼻而来 。当护工将老人浸湿的裤子扔到地下时,刺鼻味更是如鲠在喉 。每天下午3点的清理时间,护工往往是粗暴地抬起老人的腿,用一块旧毛巾擦拭着老人已经萎缩的躯体,臀部已经布满了褥疮,护工对此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褥疮)老人都会得的 。”
老龄化高原即将到来,我们的养老机构准备好了吗?
在中国2000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最初十年,养老更多是一种数字和概念上的焦虑,更多人享受着退休后的自由生活,真正困扰老年人的失能失智问题,还没有出现 。
学者估计,2015-2050年是中国大批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的关键时期 。但没有人能够照料他们 。
在步入“超级老龄化”之前,中国将迎来两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分别为2018—2022年、2028—2039年,年均净增8600-1120万,第二次增长高峰将持续时间长且速度快 。人口老龄化高峰之后,并不是平缓的下坡路,而是进入老龄化高原 。
这才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真实形态:我们将应对“未富先老”带来的急剧挑战,且没有太多时间用于调整和缓冲 。
国家层面很早就认识到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视之为一项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 。此后数年,上到全国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下到各地出台的养老服务条例,机构作为兜底性的保障方式,从未缺席,但始终是“政策不落地、企业不愿进” 。
多年来,政府一直试图解决支付壁垒,尝试了各种手段,一会儿补供方、补需方,一会儿补床位、补人头,最后确定了长护险这样一种两头补的方案,作为最重要的支付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