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质粒名词解释微生物

质粒到底是什么?病毒?生物武器?万恶之源?在它身上到底有何奥秘与神奇之处?
撰文 | 贺文辉(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DNA储存着世代相传的遗传信息,被誉为“生命的密码” 。从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那一刻起,DNA的“魔幻之盒”被打开,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DNA分子被解密 。研究发现,大多数DNA分子呈线性结构,例如人的染色体DNA,如果将单个体细胞中的DNA分子全部展开,长度可达2-3米 。然而有一类存在于细菌中的DNA分子却呈环状,穿梭在浩瀚的DNA分子宇宙 。虽然它的大小只有细菌染色体的千分之一,却魔力无穷——它就是神奇的“质粒”(plasmid) 。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质粒名词解释微生物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质粒名词解释微生物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左:细菌染色体DNA的线性结构;右:质粒的环状结构
(By User: Spaully on English wikipedia – Own work, CC BY-SA 2.5,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080850)
似病毒而非病毒
20世纪40年代,炭疽热横行美洲 。这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起初流行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鹿群,造成大批鹿群死亡 。随后在人群中发现了同样的症状:皮肤坏死、溃疡、焦痂、毒血和组织广泛水肿……最终,感染者因出现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而丧命[1] 。
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寻找感染源来攻克这一传染病 。他们发现,真凶是炭疽杆菌中的一种毒性物质 。并且,他们认为这种物质为病毒,通过快速繁殖而感染宿主细胞,引发动物或人生病 。直到1950年,美国生物学家乔治·莱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才证实这种物质并非病毒,并于1952年将其命名为“质粒” 。
质粒是一种大小在1-200kb不等的环状DNA分子,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并且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细菌中的质粒含量最为丰富,螺旋体、放线菌和酵母等微生物中也有发现 。电镜下的质粒是共价、闭合、环状、小型的双链超螺旋DNA分子,形似“麻花”[2] 。由于发现质粒和其在细菌基因重组中的功能,莱德伯格斩获了195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那么,质粒与病毒到底有何异同,为何能迷惑科学家如此之久?首先,质粒与病毒一样,都能进行自我复制,快速繁殖;其次,它们都能赋予宿主一定的表型,引发性状改变 。但两者的不同也很明确: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是寄生于生命体甚至非生命体的入侵有机物种 。一般的病毒都有两到三个组成成分:RNA或DNA,蛋白质,脂质(部分病毒没有) 。而质粒只有一种成分,即DNA,并且质粒还是细胞的组成部分 。
虽然病毒和质粒并不相同,但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7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南极考察时,在古细菌体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质粒,它的外表和行为都很像病毒,却缺少表明其是病毒的基因 。可以说,这是一种带有病毒属性的质粒 。研究团队据此推测,最早出现的病毒可能就是从这样的质粒进化而来的[3] 。
不安分的独行侠
质粒DNA如同“黑客”一般,能够摆脱宿主染色体DNA复制调控系统的束缚,独立“编程”自主复制 。这主要归功于质粒DNA上的复制起始位点,可以开启自身的复制,还有相应的调控基因,可以控制复制的频率 。这意味着质粒能够改变宿主细菌的特性,从而发挥效力 。
此外,质粒还具有可转移性 。在天然条件下,借助细菌的接合作用,绝大多数野生型质粒可以从一个宿主细胞转移至另一个宿主细胞,甚至还可以进入亲缘关系较近的不同种宿主菌中 。这一过程依赖于质粒转移相关基因——mob基因的表达产物与其他蛋白因子的相互作用:mob基因编码移动相关蛋白,在tra转移蛋白的结合作用下,将质粒转移到新宿主细胞的nic缺口位点,质粒即可通过缺口进入到新的新宿主细胞中[4] 。然而,一山不容二虎,如果两种质粒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复制子结构及调控模式,它们就不能稳定地存在于同一宿主细胞内,这种现象称为质粒的不相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