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声匿迹是什么意思 兀兀穷年是什么意思( 三 )


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 。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
4.语言特色 。
(1)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
(2)精练含蓄 。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先‘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 。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
(3)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 。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 。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 。又如,“饭,几乎忘记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 。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 。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
(4)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 。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 。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
5.夹叙夹议的写法 。
本文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 。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 。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 。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 。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