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声匿迹是什么意思 兀兀穷年是什么意思( 四 )


把握重点
1.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 。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 。到底应该怎样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诗人,应该看到,他是用诗化的语言写的 。精练、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是文章的语言风格 。我们不能强求一律,说朴实的风格就好,诗化的风格就不好 。应该说各有特点,各有妙处 。
用文言词,适当用一点,用得好,能使文章精练,增加语言的味道,是好的 。要吸取文言中有生命力的成分,这是大家都赞同的 。
至于文章气势盛,好像大呼小叫,这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正合适 。闻先生是一个刚性人物,富于阳刚之美 。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
3.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
4.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对于“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
5.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怎么理解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本文主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对于革命、对于人民的呼喊,是他的说,也是他的做 。他是以他的说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时候,他不仅说,而且以生命为代价来这样做 。
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
6.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
(3)“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