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便血( 二 )


(2)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Crohn病)或溃疡性结肠炎 。
(3)放射性结肠、直肠炎:多系盆腔恶性病变接受放射治疗后,局部肠黏膜受到损伤后导致出血,常表现为反复、小量的便血 。
(4)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系因肠系膜的血运发生障碍而使肠黏膜发生缺血、溃疡形成所致 。病变以结肠多见,临床表现为在剧烈腹痛后解出暗红或鲜红色血便 。
(5)白塞病(Behcets disease):本病病因未明,多认为是免疫性血管炎引起血管闭塞,导致肠血供障碍而引起溃疡性病变;也有学者认为本病与感染或遗传有关 。溃疡发生在回盲部者最为多见,且易发生出血 。
(6)直肠或孤立性溃疡:引起此种溃疡的原因不甚明确,但溃疡侵蚀血管即可引起出血 。
(7)结肠应激性溃疡:近年来发现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后,可导致便血,甚至表现为大出血,且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
炎症、溃疡性病变是便血的常见病因 。多数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可引起黏液脓血便;重型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性肉芽肿可引起鲜血便;阿米巴痢疾常引起果酱色或暗红色血便;少数肠结核或克罗恩病可发生大出血;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常排出暗红、鲜红或洗肉水样便 。总之,便血量及色泽常与病变大小、部位与出血速度有关 。
2.血管性因素 出血系下消化道各种血管性病变,导致血管破裂或导致肠系膜血管缺血、肠黏膜的血供障碍所致 。常见的病因有:
(1)动静脉畸形与血管发育不良:下消化道肠壁血管发育不良、畸形等血管性病变引起的出血,近10年来已引起重视,已成为便血的重要病因之一 。可分为:
①海绵状血管瘤 。
②肠黏膜下血管发育不良 。
③血管畸形 。病变约70%发生于结肠,其中又以右半结肠或盲肠多见 。少数血管畸形发生在小肠 。
(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Ronda-Osier-Weber综合征):此综合征可发生于全消化道,如发生在小肠时易发生出血 。本病罕见,属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
(3)Dieulafoy病:病变发生在胃内者最多见,如发生在小肠或结肠时可引起便血 。此病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出血多因黏膜下血管受到炎症、溃疡的刺激而发生破裂所致 。
(4)直肠、结肠及小肠黏膜下静脉曲张:门脉高压症患者,当侧支循环建立后,极少数患者回、结肠黏膜下静脉可发生曲张,如发生破裂时可引起血便 。在行脾切除及胃底血管横断手术后,回肠黏膜下的静脉更容易发生曲张 。
(5)长跑或耐力运动员便血:近年来发现以长跑或耐力运动员为诱因的疾病日渐增多,如马拉松等长跑运动员,除少数可引起骨骼、肌肉及心脏病变外,发生消化道病变也有报道,可表现为便血,便血的原因除与痔核破裂外,还与腹腔内脏器撞击、振动及血液发生重新分布导致肠缺血有关(对发现便血的运动员立即进行肠镜检查,可发现肠黏膜充血,伴糜烂出血灶形成等改变) 。
(6)Wegener肉芽肿病:系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常具有鼻咽部、肺部病变及坏死性肾小球肾炎 。该病有时可累及胃肠道,使小肠或结肠发生缺血、出血,重者可发生肠穿孔 。
(7)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可见于:
①肠系膜血管痉挛 。
②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
③肠系膜动脉栓塞 。
④缺血性结肠炎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可因休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炎或继发于伴有心房纤维颤动的心脏疾患(缺血性结肠炎在炎症、溃疡性因素中已有述及) 。
(8)腹主动脉瘤:如果腹主动脉瘤破裂穿破小肠或大肠时,可导致下消化道大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