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新一轮洗牌开始了!( 二 )


所谓“定价覆盖风险、催收覆盖不良”,是指在“拿什么还款、还不上怎么办”的问题上,大数据风控并未给出直接解决方案,而是依靠较高的利率定价、积极的催收进行风险补偿 。
大数据风控的“一体两翼”,前几年运转良好;这两年,环境快速变化,“一体两翼”正由助力变阻力 。
隐患在凸显
从宏观环境看,这几年居民杠杆率快速上升,导致借款人群体的信用风险不可逆地攀升 。疫情之后,失业率上升、收入增速下滑,更是雪上加霜 。此时,行业面临的不再是中低信用风险的借款群体,“群体风控”策略正失去对行业的庇护力 。
当借款人违约概率普遍增大时,单个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识别能力就成为消费金融类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一旦金融机构正视信用风险评估,会发现难度比想象中要大:高质量、多维度的数据获取难度在加大,动态变化的环境对数据解析能力的要求也在快速提高 。除非前期一直持续进行试错、投入,一直进行模型升级迭代,临阵磨枪是没用的 。
“定价覆盖风险”和“催收覆盖不良”,则因监管介入而不同程度失效 。
这两年,消费贷款利率定价屡屡受限,早期没有限制,导致高利贷泛滥;之后是36%的红线,倒逼高利贷平台退出市场;当前又在研究上限下调,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
随着定价的不断下移,刨去资金、营销、运营等刚性成本后,留给风险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当定价覆盖风险不可行,放贷机构只能抛弃中高风险借款人,或依靠抵押担保进行风险兜底 。
业务空间,正逐步收窄 。
催收覆盖不良,效力也已大幅削弱 。疫情之下,不少消费贷款机构被“反催收联盟”钳制,正常催收都受影响 。催收,再也不是解决“还不上怎么办”的致胜法宝 。
以上种种,环环相扣,让“一体两翼”从助力变阻力,消费金融正经历着严峻考验 。一些机构的逾期率仍能保持低位,更多机构的利润几乎被拨备吞噬殆尽 。
扩张的惯性
很多消费贷款机构,却仍活在过去“高增长、低不良”的幻觉中,过去的美好明明是风口红利,却误以为是自身风控能力超强 。当对自身实力存在误解时,消费贷款机构往往会把外部挑战看作机遇,逆势而行,保持扩张的惯性 。
这两年,经济下行,削弱借款人的收入偿债能力;大量非持牌放贷机构破产离场,削弱借款人的借新还旧能力;利率定价中枢下行,削弱中高风险群体的融资能力;互联网贷款上征信,让多头借贷无所遁形;……
一边是借款需求下降,一边是借款人整体风险上行,消费贷款机构在这种情况下逆势扩张,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
举例来说,KPI指标100亿,行情好的时候,业务部门能轻松营销200亿,给风控部门留有较大的挑选空间,业务与风控能和谐共处,互为促进;当前环境下,业务部门费心费力只营销来120亿,风控部门几乎没了挑选余地,自然会对抗加剧 。
此时,公司层面如果重视风控,会牺牲KPI保风控,接受规模的缩水;但如果对行业环境缺乏清醒认识,基于扩张的惯性以及逆势做大份额的诉求,公司层面很可能牺牲风控保KPI,必然要走入死胡同 。
不幸的是,很多机构既缺乏自知之明,也有扩张的惯性 。随着大数据风控“一体两翼”逐步失效,即期越追求增长,未来越会以苦涩收场 。
空间还在,但要换个活法
当然,也不是不能追求增长 。增长空间还在,但增长的来源发生了改变 。
从我国居民负债结构看,2017年之前,个人贷款高增长主要是房贷驱动;2017年之后,房贷增速开始下行,消费贷接棒,成为居民杠杆率持续高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