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辨伪方法

钧瓷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窑并驾齐驱 。宋以后,禹州逐渐成为钧瓷烧造的中 心,在发现的百余处钧瓷窑址中,无论是烧造规模或产品质量,钧台窑均为禹州诸窑之冠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 40 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 。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 “ 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 “ 唐钧 ”,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 。宋 “ 靖康之变 ” ( 1126 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 。

钧瓷辨伪方法

文章插图
钧窑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铭文,并非所有钧窑瓷器都有此铭文,这主要见于尊、盘、盆、奁和洗造型之上 。其铭文为烧制以前刻上 。据考古发现证明,数字为配套而刻,一号最 大,十号最小 。此外,故宫中旧藏钧窑瓷器还有刻宫殿使用铭文及乾隆御制诗的,多为清代宫廷工匠所刻 。其铭文有“养心殿”“长春书屋”“重华宫”“静憩轩用”“瀛台”“涵元殿用”“明窗用”“漱芳斋用”“虚舟用”“金胎玉翠用”“建福宫”“凝辉堂用”等 。字体工整,刻工精美 。钧瓷的色彩特点,以其色彩艳丽、艺术风格独特闻名中外,久享盛誉 。在国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钧瓷不但在色彩上鹤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体系 。钧瓷色彩之多,不胜枚举 。
乾隆时期,清宫对于钧窑的使用更加广泛,很多宫殿、书房都有陈列钧瓷 。而且这些钧瓷除了刻有数字之外,还有的器物底部刻有宫殿名款,明确其为清代宫廷所有 。而且所刻款识除了标注使用的宫殿名外,还会详细记录是使用在宫殿的哪一处 。这反映出清代帝王对瓷器典藏的用心,从臣工持进、认看品级到决定陈设和收藏地点,无不按皇帝的旨意进行 。
钧瓷辨伪方法

文章插图
北宋的钧瓷,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烧后施釉,釉子很厚,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本色调,釉中的铜分子经高温还原气氛,呈现紫红颜色 。因为釉子较厚,锻烧时釉子翻滚,釉中所含金属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却时釉子上下收缩温度不一致,往往留下不规则的细线状流动痕迹,被后人称为"蚯蚓走泥纹" 。宋代钧瓷大多都有"蚯蚓走泥纹",这是鉴定时比较重要的依据 。
随着时间的发展,古人对窑变总结出了一套心得 。根据《景德镇陶录》记载:窑变之器,二为天工,一为人巧 。天工指的是火性幻化、天然而成;而人巧则是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态(通过人工施釉控制窑变) 。对于窑变的结果,古人也做出了总结,一为窑病(烧坏了),一为窑宝 。一开始人们对于窑变根本无法控制,只能凭借经验顺其自然,到了清代古人已经总结出了窑变的规律,烧制出有特色的新奇品种,如康熙年间苹果绿的窑变品种 。
钧瓷辨伪方法

文章插图
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 。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神奇,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 。《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