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辨伪

钧瓷始创唐代,兴盛于北宋,宋徽宗时被定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民间优 秀工匠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名“钧瓷” 。钧台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北门里 。据文献记载:夏启曾在今城南15华里的钧台坡宣誓即位,故有“夏启有钧台之享”的传说,并以“父传子家天下”而著称 。唐代,禹州城北门里建禹王庙,庙前立山门台基,命名“钧台”,此后附近相继设窑烧造瓷器,因地名“钧台窑”,或谓其产品曰“钧瓷” 。

钧窑辨伪

文章插图
【钧窑辨伪】
宋钧窑瓷器胎体厚重,颜色为浅灰或灰白色,因烧成温度较高,故而胎体坚硬,敲击时发出悦耳的金石之声 。元钧胎体颜色多为黄白色,虽敲击时也发金石之声,但在感观上给人一种粗松之感 。钧窑瓷器釉色变化十分丰富,有灰蓝、月白、青蓝、玫瑰紫等多种颜色,其釉层凝厚,没有耀眼的玻璃质感,类似今日的无光釉,给人以浓而不溢、艳而不跳之感 。当代新仿钧窑产品,无论仿得多么完 美,但那种含蓄的釉质感却仿不出来,总给人一种生硬之感 。这是因为新仿产品的釉料配方中的玻璃质料含量过高,且烧成工艺又未能达到宋钧水平,故而仅能得貌似 。
拥有独特艺术气息的钧窑美瓷,更是深得清宫珍视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清宫曾把钧窑作为重要的宫廷陈设 。据造办处档案记载,早在雍正时期,清宫之内就开始有钧瓷陈设(《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汇编》14册302-304页) 。
钧窑辨伪

文章插图
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创烧于唐代,经历宋金至元代 。境内有窑地近一百处,以小白峪历史最早,唐代已烧黑釉带斑点器物,时称花瓷,对宋代紫红斑点装饰有直接影响 。宋代首创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烧成玫瑰紫、海棠红等紫红色釉,美如晚霞 。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是宋代众多钧窑中最 具代表性之一,窑址发掘出土数以千计供宫廷陈设用的这类瓷器,器物底部各刻一个从一到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 。并非所有钧窑瓷器都有这样的铭文,这主要多见于尊、盘、盆、奁和洗等造型之上,而铭文是在烧制以前刻上的 。
窑变并不是今人发现的,提到窑变就得说一下钧窑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能够坐上这一宝座,同窑变有着很深的关系,窑变就是从钧窑开始的 。古人虽然没有掌握现代的高科技,但他们对于生活也有自己的理解 。
钧窑辨伪

文章插图
钧瓷艺术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漫长岁月,其间又受到其他姊妹艺术的影响而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 。中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 。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并进入名窑行列之中 。
宋瓷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 。钧窑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 。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构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