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流通唯 一孤品--“汝瓷”现世

在一部分传世汝窑瓷器的外底錾刻有《奉华》《蔡》《寿成殿皇后阁》《乙》《丙》等铭文,其中《奉华》《寿成殿皇后阁》是汝窑瓷器进入宋代宫廷后,由宫廷玉作匠师镌刻于器物底部 。《奉华》是《奉华堂》用器的标志,《奉华堂》是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 。《蔡》字则是物主的姓氏,有人认为可能是当时权臣蔡京用器的标志 。而《乙》《丙》则是清代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将宫中所藏古董分成《甲》《乙》《丙》等级别后,命宫廷玉作匠师将字刻于器物外底 。除此之外,汝窑瓷器上几乎再无其它款字或铭文 。

市场流通唯 一孤品--“汝瓷”现世

文章插图
宋代汝窑均为无光釉,以玛瑙末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 。这件藏品为香灰胎,通体施粉青釉,呈乳浊状 。顶部的圆槽可存墨,中间还有明显的研墨痕迹 。
汝窑古人鉴定,有蟹爪纹,下有芝麻花细小支钉者真 。蟹爪纹是一种隐隐出现在釉里的纹路,又有称为鸡爪纹的 。传世汝窑瓷器无纹者只有一件孤例,收藏于台北故宫 。目前看来是否是清代仿品有待研究 。芝麻花支钉则非常形象,汝窑支钉一定很细小,甚至不如一粒芝麻大 。形状也像一粒芝麻 。新仿的对于窑具没有古瓷讲究,芝麻支钉一般都比较大 。
【市场流通唯 一孤品--“汝瓷”现世】
市场流通唯 一孤品--“汝瓷”现世

文章插图
宋代汝瓷敲击时,声响消沉 。由于汝瓷是高岭土烧造的,布局不坚密 。现代汝瓷仿品敲击时,则宣布洪亮嘹亮的声响 。
汝瓷最开始烧制于唐代,兴盛时期是在北宋年间,大部分都是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亦称“汝官瓷” 。汝窑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用料也很有讲究,并且使用了独特配方,采用了高超的技艺烧制而成,由于铁已经还原达到了最 佳效果,因此才超越了当时所有的窑口,成为了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举 。
市场流通唯 一孤品--“汝瓷”现世

文章插图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 。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透明无色似冰裂,俗称为"蟹爪纹" 。汝窑瓷器底款有刻"奉华"和"蔡"字的两种,应为后刻,当为宋时所刻,均与宋宫廷和皇 室相关 。汝窑瓷器以釉色取胜,少见花纹装饰,但汝窑未烧贡瓷以前,曾有刻花和印花产品,如宝丰汝窑遗址曾发掘出刻花鹅颈瓶,当为汝窑未成为官窑以前的产品 。
在汝州文庙汝窑遗址还出现另一种釉色的汝瓷,其色泽既不同于越窑,又不同于临汝窑、耀州窑,传世品则几乎见不到 。其色雕如刚成熟的豌豆青色 。这种青釉产品单色无纹,除釉色不同于清凉寺汝瓷外,胎质、制作工艺和芝麻挣痕大小都与和清凉寺汝瓷相若 。器型主要有笔洗、弦纹尊等 。在汝州城内张公巷汝窑遗址已经试掘出土一批汝瓷标本,这类瓷片标本制作非常精细、规整,有的釉和胎厚度仅2毫米,胎色白,足矮而小,并且修得很窄,垫饼烧成 。有的足窄高反而支烧,支钉痕非常小,用30倍带光显微镜观其釉面,就像棉絮中布满小珍珠,所谓“聚沫攒珠” 。这类汝瓷传世品极少见,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荷花碗、上海博物馆的4件青釉标本与此类汝瓷相符,有可能是张公巷出土的这类汝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