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随笔道汝窑

汝瓷无大器:汝窑器型简单,无大器,汝窑瓷器一般较小,多为盘、洗、碗等器型,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极少超过20厘米,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 。

闲来随笔道汝窑

文章插图
作为宫廷用瓷的汝窑,形制上具有来自金银器和玻璃器影响的特征,甚至和北宋的漆器也存在同中有异的趣味 。最重要的是,汝窑瓷器的形制仅管变化不大,如圆洗和圆碟一般仅有尺寸大小的差别而已,而纸槌瓶、莲花式温碗、奁式炉和盏托虽然在其它瓷窑也曾出现,但是仔细观察后,颇能从修坏与造型中,感受到潜藏于器物之后的一股精致的风尚 。而这股风尚不仅存在于北宋的宫廷,同时也出现在韩国的高丽王朝 。北宋宣和五年(1123),以人船礼物官身分出使高丽的徐兢,回国后在其大作《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具体地见证十二世纪的中、韩两国窑业交流情景 。本单元将展出台北故宫收藏的传世汝窑、英国伦敦大学戴维得基金会借展的汝窑碗、盏托和奁式炉,以及日本大板市立东洋陶磁馆借展的三件高丽青瓷,以透过形制的观察,来展现存在十二世纪宫廷中的精致文化 。
开片的形成,通常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后来汝窑匠人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 。汝窑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 。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 。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汝窑釉面大都有细如蟹爪的开片,所谓“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绝”,其中,没有开片的更加珍贵 。
闲来随笔道汝窑

文章插图
妆窑的窑址过去不明,到底在哪儿不清楚.以前我们推测,妆窑一定在汝州辖区之内,大部分人认为是在河南的临汝县 。直到20世纪280年代,汝窑窑址在河南宝丰清凉寺被发现,我们才确切知道这个窑口的位置 。一般来说,皇 家专用的窑口都会离皇 城非常近,原因是容易控制,下达指令很方便 。比如下指令烧个碗,烧个盘子,没多久就能烧回来 。宋代的国都是汴梁,就是今天的开封 。而汝州离开封有多远呢,今天算来大概有400里地,烧钧瓷的禹州呢,大概有300里地,宝丰大约有500里地 。“里” ,指的是市里,不是公 里 。古代的500里是很远的距离了,不像今天,当日往返都没问题,在古代是不可能的 。这样看来,宝丰的条件不构成一个皇 家专用的窑口 。
从两岸故宫所存汝窑器来看,尽是些盘、碗、洗、猫食盆类 。即便有个别瓶类,也都是造型极为简单的纸槌瓶、玉壶春瓶,最 好的一件就属三牲尊了 。如果这些代表了汝窑器的全部,那么我相信南宋早期九华人叶寘绝不会在《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瓷,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了 。北宋皇帝也不会以其作为贡瓷了 。因为当时河北定窑和陕西耀州窑的造型比这些精美的多 。所以当时汝窑贡瓷一定是以陈设器为主,手工造型丰富多彩,精美异常,加上“雨过天晴”的釉色,远好于当时的定窑和耀州窑 。台北故宫的三牲尊已经有所表现,但还不是最美的 。最美的汝窑器若被发现,定会给人以“蓬荜生辉”的超然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