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培养教育孩子需注意的细节


有句老话,是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 。
若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已经知道的东西,用圆周来表示不知道的东西,那么,当我们的知识增加时,圆的面积增大了,而圆的周长也随之增大了 。与新陈代谢的速度一样,孩子越小,这个圆的半径越小,但其向外扩张的要求和能力越强,因而其学习潜力也越大 。
要顺应这种要求,家长就应为其创设发挥的环境 。井底之蛙永远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世界,而奔跑的骏马则能领略大地的辽阔,高飞的雄鹰则能感受到天空的广袤 。在印度森林中发现的被狼养大的小孩,因所处环境的影响,其习性只能与狼相同,并且又错过了最佳发展的成长时期,因此当他到十四岁时,即使经专家培训也只相当于两岁孩子的知识水准 。
同样是在在人类社会中从小长大,环境与教育的不同,也会使孩子的发展完全两样 。美国学者布卢姆经过细致的研究,认为智力的潜能早在婴幼儿时期就受到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的极大影响 。
他的一个著名假设可以概括为下表:
孩子毕竟是孩子,不是小大人,其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论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要认真了解这一规律,使我们所用的方法能够达成我们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即尽最大可能挖掘孩子的学习潜能,为其成为“小天才”而创造条件 。
儿童的发展虽然具有一些共同的规律,但由于遗传、环境等影响,会出现个别差异 。在注重按照普遍规律培养的同时,注意孩子的个别差异也很重要 。
1 。正确引导孩子的模仿能力
众所周知,孩子越小,模仿能力越强 。对于孩子的这种能力,家长千万不可忽视 。发挥得好,孩子就会走上正道;发挥不好,孩子可能一事无成,甚至走向犯罪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道理,一则孟母三迁的故事作为佳话流传了两千多年 。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三迁其居”虽非易事,但给孩子创造一些积极向上的模仿环境,避免消极的模仿环境还是可以办得到的 。
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英雄人物小时候的故事,使孩子从小就有丰富的学习楷模 。孩子的行为方式、观念、兴趣都会逐渐地有所指向,良好的行为品质与学习潜能的发挥是成正相关的 。如在给孩子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之后,孩子很快就会仿效,知道尊长;讲了瓦特的故事,孩子也会想看看烧水时壶盖跳动的情形等 。
但这些工作需要长期巩固暗示,以逐渐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 。
选保姆学问多 。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一般年轻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难免要为孩子雇用一个保姆,这样,除了父母外,保姆就算是一位早期的老师了 。保姆的言行在孩子身上很快就会像镜子一样照出来,而且以后也不容易改掉 。举几个例子:王小林,两岁时父母雇了一个保姆,这个保姆平时做家务很勤快,但在她洗衣服、收拾家里时,会让孩子收拾鞋架上的鞋,不到一个月,孩子便养成了玩鞋的习惯,蹲在地上,能把鞋摆来摆去玩上一两个小时也不烦,保姆走后,父母为纠正这一癖好不知费了多少力气,可惜收效甚微;阳阳,两岁时父母雇了一农村姑娘照顾他,阳阳到楼下玩时,常从垃圾堆里捡些东西回家玩,这个保姆不懂得及时纠正,弄到最后,孩子一到楼下,就老想到垃圾堆或路上捡些东西,遇到一些较脏的东西也要拿来玩玩,此习惯两年多还未能纠正过来 。
因此,现在的保姆市场也讲究水准,这是自然的现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想给孩子创造好的模仿环境,选择保姆也有原则,需要多加琢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