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孩子不是玻璃做的

昨天遇到一位愁眉苦脸的母亲,问我“会不会给孩子留下创伤”?具体的事情,是她4岁的儿子在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哭闹着不让收玩具,还用手里的奥特曼把她的脑袋敲出了一个大包 。这当妈的一时气不过,就黑着脸把孩子大骂了一顿 。可骂完之后,看见孩子哭成一团又十分心疼,担心这样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心理阴影” 。
这样的妈妈真的很可爱!她们关心孩子的感受,反思自己做得对不对,并且主动去验证这些担心 。也许女人当上了母亲以后,就容易变得多愁善感爱担心 。类似的“困扰”我也听过不少,好像孩子真的是劣等玻璃做的,没吃上一根冰棍,少看了一集卡通,就会落下什么终身遗憾的心理问题 。
仔细想想,这大概是因为很多人把“对孩子的尊重”和“管教孩子”这两件事给简单对立起来了 。没错,心理专家告诉我们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但并不等于说爸爸妈妈就要放弃对孩子最基本的管教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是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保护孩子成长的义务 。
就说上文提到的这个孩子,4岁了,头脑里应该已经建立了一些攻击和伤害的常识,应该知道硬邦邦的玩具打在包括妈妈在内的任何人头上都会很疼 。所以,当孩子动手打了人,妈妈让他知道被打的人很生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这和“不尊重”没什么必然的关系 。
其实所谓尊重,就是把对方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 。既然平等,就意味着既不会以大欺小地压迫孩子,也不会因为孩子的幼小而放弃原则、过分宠溺 。而最简单的管教,莫过于让孩子面对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比如牛奶不放到冰箱里会变酸,在床上玩水会弄湿床单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交能力也逐渐成为孩子另一项重要的发展主题 。自己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会带给他人什么样的感受,会导致对方什么样的反应,这些都属于行为的自然后果 。做母亲的,没必要把这些后果替孩子隔离消化 。
所以,身为爹妈,当孩子的行为出了格,难免要扮演起那些“不太可爱”的角色,比如规则制定者和批评者,比如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而另一方面,对于受批评的孩子而言,一个特定的行为被否定,一些过分的冲动被限制,这些都不是造成伤害的必然 。被父母告知一件事情做错了,并不会像被标签为“我是一个糟糕的人”那样严重 。
简单地说,我们不是不可以批评孩子,只是使用批评的前提是清楚为什么要批评孩子?我们是为了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而不是为了伤害他们 。所以,最理想的方式是用两个步骤去“完成”一次批评——先把自己对于孩子某个行为的感受直接告诉他,然后深吸一口气,平静地告诉孩子你知道他是一个好孩子,只是这次做错了 。
我知道这样做会有一点难,至少刚开始的时候会感到有点不自然 。这是因为大多数人从小就没有听过这样“标准版”的批评,没有习得如此表达反对意见的习惯 。而且,当我们被孩子的调皮捣蛋弄得气愤难耐的时候,也往往是自尊受到威胁的时刻 。每个人在感到受挫的时候,都会产生回击的冲动,常常就无意识地想要去伤害眼前的孩子 。
把对孩子的管教(这件事做错了)和对孩子自尊的攻击(你这个坏孩子)混淆在一起,是很多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糟、越来越对抗的罪魁祸首 。其实,不仅是在亲子之间,还有在恋人夫妻之间,常常就是因为这个混淆,让被爱,和感到被爱成为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两件事情 。
【亲子:孩子不是玻璃做的】上个月我放假去了一趟南方,正好赶上和一支篮球队同乘一架飞机 。安检的时候,前排都是一个个人高马大的篮球队员,顿时感到压力重重 。回到家在google上一查,其实他们的平均身高不过2米上下,比我高出了区区30厘米 。突然联想到孩子的身高差不多也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半 。想一想,如果我们这些可怕的大巨人,在批评孩子之后忘记了表达“我爱你”,对于孩子们来说,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宫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