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奶奶

一岁多的儿子常常会做一些令你啼笑皆非的事情 。
某一天 , 我带儿子出去散步 , 遇到邻居黄阿姨 。“儿子 , 叫黄奶奶!”儿子很听话 , 看了看穿着一件黄上衣的黄阿姨 , 乖乖地叫了一声黄奶奶 。这时 , 另外几位在户外散步的老人围了过来 , 纷纷与儿子打招呼 。“儿子 , 叫奶奶呀!”儿子开始向每一位老人问好:“黑奶奶好!蓝奶奶好!绿奶奶好……”我正打算纠正儿子的错误 , 但转而一想 , 他用颜色来分别这些奶奶又有什么错?我又何必多此一举 , 打消他“创造发明”的积极性呢?儿子的问候引起了一阵经久不息的笑声 。
他也被这些友好的笑声感染得乐不可支 。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不知闹了多少这样的笑话 , 然而正是这些笑话成就了儿子 , 使懵懂无知的他张大了好奇的眼睛 , 开始了探究世界的过程 。
毫无疑问 , 教育孩子是每位母亲必修的功课 , 更是每位母亲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 。对于孩子来说 , 就算你什么都不刻意去教他 , 他也会在他生活的场景里因耳濡目染 , 学会很多东西 。但是如何给孩子白纸一样的大脑有效地输入各种信息 , 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需要你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积累、摸索 。
从这一点来说 , 将教育孩子比做一门艺术实在毫无哗众取宠的嫌疑 。
“五彩奶奶”事件启发了我:孩子是感性的 , 他对“赵钱孙李”等毫无兴趣 , 对其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是敬而远之 。他只注重事物的表象 , 他只偏爱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灵活现的东西 , 而且对他已经掌握了的事实充满了诚挚的感情 。所以当儿子见到姓黄又正好穿着黄色衣服的黄奶奶的时候 , 他便将黄奶奶与黄色联系在一起 , 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将其他奶奶与她们着装的颜色联系在一起 , 并自作聪明地急于用他已经掌握的颜色来表达对她们的认识 。
我很庆幸当时没有更正儿子的错误 , 并且在以后的许多时候都在类似的场景下给予他鼓励 , 使他有机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描述那些他不曾了解的事物 。尽管他的描述不太恰当 , 甚至有时与事实大相径庭 , 但这样做无疑肯定了他“创造发明”的成果 , 坚定了他的自信心 。其结果是 , 他既巩固了已有的知识 , 又产生了探究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 同时在他探究事物的过程中消除了错误认识 , 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
想让孩子了解什么 , 最好的办法就是花点时间带他实地去看一看、嗅一嗅、摸一摸 , 再给他讲一讲 , 尽量给他一个相对比较感性的印象 。虽然也可以利用图片、文字等材料给孩子启蒙 , 但图片与文字毕竟有着实物所无法弥补的缺陷 , 它们与实物之间可能有着天壤之别 , 只能作为实物的补充 。比如你想让孩子了解什么是商场 , 图片上的商场与实际的商场之间的差异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
当孩子穿行于商场那些五彩缤纷的商品之间时 , 他的感受无论如何是一张图片所无法给予的 。想让幼小的孩子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 那就抛开“赵王孙李” , 让他先去认认那些“五彩的奶奶”吧 。
【五彩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