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p!不让宝宝“讨价还价”


“南南,再玩五分钟就去洗澡吧 。”
“好,不过我洗完澡要吃五颗糖 。”
“不行,要睡觉了,不能吃糖 。”
“我不,你不给我吃糖,我就不洗澡 。”
“那就吃一颗吧 。”
“不,我要吃五颗 。”
“不行,只能吃一颗 。”
“不 。”
……
南南妈头痛地发现,自从在家里试行“民主政策”以来,这小小的人儿就迅速地将“民主”的权利应用到身边所有的事上,在爸爸妈妈要求的每一件事上讨价还价,努力地“争取”
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不,洗澡是妈妈要求的,糖果就是南南“应得的好处”,南南如是想 。
【Stop!不让宝宝“讨价还价”】出了什么差错?
其实,孩子“讨价还价”的根源在父母身上 。
仔细回想一下,曾经的某一次或某几次,你是否主动给孩子提出过“交换条件”,用事后的“好处”来引诱他做什么事?比如“只要你把这碗饭吃完,等一下就可以吃个冰淇淋”之类的话 。这些话让孩子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父母要求自己做事,自己便可以理所当然地获得某种“报酬” 。于是他们开始充分把握每一个时机来要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
“讨价还价”的后遗症浪费时间讨价还价是持久的,不可能在一两分钟内结束,这个过程就像拉锯,你拉过来,我拉过去,父母一点点松口,孩子一点点“获利” 。原本安排好的时间在这个挤牙膏似的争议中消耗了大半,剩下真正用于做事的时间却很少 。不但浪费了大人的时间,也浪费了孩子的时间 。
情绪失控会和孩子讨价还价的父母开始是民主的,抱着尊重孩子的想法进行亲子间的沟通 。然而,当时间一点点过去,双方的“论战”却依然停留在原地不动,或是只前进了一毫米 。父母原本平静的心态渐渐起了变化,当疲惫渐生,耐心磨尽时,也就是情绪失控的时候了 。民主的家长转眼间成了“暴君”,强硬的语言,刺耳的声音,愤怒的表情……让沉浸在挑战父母“权威”乐趣中的孩子突然间不知所措,随即伤心不已 。
权威受损原本只想让他早点去洗个澡,结果却发现半小时过去了,他还穿着浸满汗渍的衣服站在那儿讨论洗澡后吃几颗糖 。而父母似乎也已经忘了最初的计划,被他的争论牵着鼻子走,局面脱离了控制,却被他所掌握着 。如果任何一件小事都要进行这么一番“谈判”,那父母的权威何在?
被动成长当孩子习惯了凡事都要“讨价还价”一番时,就可能造成被动成长的状态,也就是要有好处才会去做,计较于“即时利益”,没有好处,一切免谈 。这么一来,孩子的每一次学习和探索都成了“交易“,不再出于自身强烈的好奇和兴趣去主动学习新的东西,也没有了探索精神,更不会有责任心与同情心 。
STOP IT
设定一条底线在你开始让孩子的声音在家庭决定中起作用时,事先为可能发生的争论设定一条底线,以便适时地结束争论 。比如和孩子约定,可以讲条件,但是任何事情的“最终决定权”属于父母,一旦父母作出了决定,便绝不再讨论更改;也可以在平时和孩子一起制定简明、便于操作的规则,逐渐让孩子明白哪些事必须做,应该怎样做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约定必须严格地执行,规则也不可以随便更改,否则,摇摆不定的底线会让约定和规则失去意义,也让父母失去威信 。要知道,大多数孩子的讨价还价都是试探性的,只要父母能坚持原则,大多数孩子会慢慢改变 。
以精神鼓励为主“讨价还价”基本上是围绕着物质鼓励进行的 。不妨多用精神鼓励,如拥抱、抚摸、口头夸奖等,这类鼓励换来的孩子的妥协与物质换来的妥协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它们满足的是孩子的自信心、成就感等内在的感受 。比如拥抱传达的信息就是:我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有责任做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