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的鉴定要略

由于宋钧名声大振金元以来仿钧之风遍及北方各地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系元代末年钧窑系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又蔚然成风及至明清两代仿钧之风又悄然兴起以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江南地区仿钧主要有浙江的金华、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及广东的石湾窑等 。

钧窑的鉴定要略

文章插图
钧瓷釉色由于是自然窑变 , 变化难以胜数 , 历来有“入窑一色 , 出窑万彩”之说 。而钧瓷在烧成工艺即火的艺术上独树一帜 , 使得它的色泽常具有复杂的美感 , 让人感到在普通的生活里见不到的新奇和异趣 。
【钧窑的鉴定要略】金代以后 , 钧红釉的使用方法出现变化 。这时的铜红釉被有意地描画于器物的某些部位 , 呈块状或条状 , 边界分明 , 规整而略显呆滞 , 但施铜釉的数量较多见 , 主要施于碗、盘等器壁上 。
钧窑的鉴定要略

文章插图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 ,  汉族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稀世珍品 , 为中国著 名的五大名瓷之一 , 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 ,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 被誉为“国之愧宝” 。自宋徽宗起被历代帝王钦定为御用珍品 , 入住宫廷 , 只准皇 家所有 , 不准民间私藏 。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 , “纵有家产万贯 , 不如钧瓷一件”之盛誉 。钧瓷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和专家们的高度重视 , 一件钧瓷产品需具备以下几个重要因素:一是钧瓷的窑变艺术 , 钧瓷属北方青窑系统 , 其独特之处是使用一种乳浊秞 , 即通常说的窑变色釉 。入窑一色 , 出窑万彩 , 高温烧制后 , 会产生出如夕阳晚霞、或如秋云春花等 , 是凝聚了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
元代铜红釉的使用更加普遍 , 甚至出现用铜红釉书写文字的器物 , 铜红釉变得更加规整和可控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窑第 二》“元瓷”条:“元瓷之紫聚成物形 , 宋钧之紫弥漫全体 。”
钧窑的鉴定要略

文章插图
钧瓷更加奇特的是 , 有的经窑变后出现奇异美妙的自然景观 , 有的像雨过天晴天空中飘浮的紫色云朵 , 有的向夕阳残照、飞云流水 , 激浪飞舟 , 幕鸦寒林、仙山楼阁、海市蜃楼、伯牙抚琴、雄鸡高歌等等 。见仁见智 , 妙不可言 。可谓观之如景 , 景随人意 , 使人陶醉入迷 , 爱不释手 。
郏县黄道窑 , 除了烧制白釉、黄釉、黑釉瓷外 , 从唐代起 , 还利用不同金属氧化物的釉料 , 成功地掌握了两色釉技术 , 产品有黑釉蓝斑器 , 或在白釉上施青蓝斑彩 , 形成了此窑产品的独特风格 。特别从晚唐开始 , 鲁山段店窑 , 郏县黄道窑 , 内乡大窑店窑和禹州赵家门窑 , 出现的“雨丝状”的窑变斑彩更为宋钧窑变工艺开创了先河 , 故有人称这种窑变斑为“唐钧” 。钧瓷数百年之盛烧不衰 , 有其独特的工艺特征和风格 , 钧瓷的窑变艺术更技高一筹 , 有着极高声誉 。钧瓷铜红釉的烧制成功 ,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 在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