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记忆


家园记忆

文章插图
自18岁离开家乡到上海念大学,我回家的频率基本上就变成了一年一次,关于童年的记忆也就恰如我离家后的精神状态,失去了一个可信赖的信托 。我很少想家,更很少想起童年,他们就象空气里的光影,散发着惹人倦怠的温暖气息,却也因此而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 。
【家园记忆】然而今晨却正是我最喜欢的小雨天气 。即便窗帘紧合,小雨落在阳台上的声音还是足够使我感觉空气里的微凉味道 。我喜欢这微凉味道,仿佛冰淇琳般百吃不厌 。我愿意在这微凉味道里,“偷得人生半日闲”,只忘情地追求了天真的乐趣去 。
即使只相隔十年,我的童年还是和今天的孩子大不一样 。我恰好出生在江南的一个富足乡村,这使得我既能够充分享受农村的种种野趣,却又不必为此而付出生活堪忧的代价 。那时候正是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思想还十分纯朴,如果不是家境过于贫困,父母们都乐于将孩子送进学校,当然,由于环境的封闭,他们也缺乏更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这使我得以将所有的校外时光都花在了寻求生活的乐趣上 。
我还记得那时一天的日程安排,大致是在早上七点来钟,母亲会来给我穿衣、洗漱,在满院的啾啾鸟叫中,一个孩子开始了她一天的美好生活 。在家里吃过早饭后,我背着书包,到村口去等一起上学的小伙伴,如果是秋天,高粱出来的时候,每个上学的孩子都会扛着一根高粱,留着到学校里一起分享 。玩的花样是如此之多,即使是在课间十分钟,我们也难以安静 。
仿佛是在下课的铃声响起的那一刹那,操场上已经布满了兴致勃勃的人群 。跳房子、跳绳、跳皮筋、抓子、赶猫、跳沙子…这些活动所需要的工具成了每个孩子的梦:象跳房子用的玻璃底、跳皮筋用的皮筋,抓子用的棋子等等 。我常常在放学之后,几个小时的蹲在家门口的磨刀石旁,将一个破瓶子的底敲成一块漂亮的滑块,又曾经几个下午的泡在家门前的那片河滩上,寻找能做成一串滚珠的小蜗牛壳,为了得到一段皮筋,我还曾经捡了一个暑假的废铁疙瘩,这无疑是我初中时就能离家独立生活的精神根源 。
我的心比天高的性格想起来也源于此时 。我常常在放学后,一个人独自在家门口的平地上,来来回回反复地练习各种游戏 。世界是如此的多彩,我却钟爱那一刻的安静,在不可知的茫茫宇宙中,我一次次试图抓住内心成功的感觉,夜幕也降临了,夜风也凉起来,黄昏时鸟儿的鸣叫渐渐稀疏,我徘徊在成功的边缘,欲罢不能 。这情景给我深刻的印象,若干年后每当我为一件东西上下求索时,仿佛就是在重复儿时的一幕:渐进,渐近,直至最后成为最好 。
如果是在考试前后几天,我爱在放学后背着书包到小伙伴家去复习功课 。我还记得有个小伙伴的家门前有一个略高于别家的平台,秋天时就显得特别秋高气爽,刚好台子上又有一棵大枣树,每年结果都特别好 。他母亲每次都用大碗装了满满一堆红枣,留着让我们作完功课后吃 。野生的红枣味道清甜自然,正和秋日的好天气相得益彰,让人不得不感叹生活的美好 。
我常常是在天将黑的那一刻赶到家门口,那时母亲刚好从地里耕罢方归 。煤油灯柔和的火苗一闪,就摇开了一个绵长的夜晚 。我在厨房里陪母亲热水,母亲问着我这一日的见闻 。灶里的柴禾发出吱吱的微响,母亲倦怠的面容微微地浮着笑意, 这一切使一个孩子的心感不到一丝忧虑,我因此常常倚着椅子就睡着了 。朦胧中母亲给我洗澡,然后又把我抱到床上,夜真静啊,我的思想只一心地向着梦乡飞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