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等开盘!节后A股怎么走?知名基金经理最新解盘来了!( 四 )


一是虚构因果,把好股票当作好公司 。
一段时间内相对出色的股票,通常表现出相对优异的业绩,在宏观景气度下行过程中,业绩逆势飘红的股票尤其受青睐 。但结果与能力未必是因果关系,譬如一次月考分数高的孩子或许只是偶然的超常发挥 。
上市公司的阶段性业绩也是多因素促成:比如景气度错位、疫情中顺周期行业弱、逆周期行业好;又好比产品周期,新产品开发通常是脉冲式的,赶上一波业绩就释放一波;再比如竞争对手的暂时性懈怠,抢跑了半个身位,输赢仍难预料 。能力并非不重要,只是它与短期业绩的相关性实在太弱 。
塔勒布在《黑天鹅》中提出一种称为“叙事谬误”的现象,即人们喜欢把可能不相关的事件串联在一起,赋予其特殊的意义 。在股市中的标准故事版本就是:“如果公司不优秀,业绩咋会这么好?”简单归因的危害不难理解,但追逐短期业绩容易上瘾,像巴菲特这样一不看行情二不问业绩的投资人实为异类 。
二是刻舟求剑,把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 。
一个高中毕业班上有10人考上了重点大学,其中9个常年参加课外辅导班,是否很容易得出上课外班有利于升学的结论?如果再补充一些信息,比如班上还有另外30位同学,他们也全都上课外班,却没有考上重点大学,是否结论就会反过来,不上课外班更有助于升学,因为这个仅有的一个不上课外班的同学考上了重点大学,胜率是100%?其实要评估课外班的效果,需要做严格的变量控制,排除智商、学习方法、家庭氛围、身体健康等其他因素的干扰,而这种控制实验在现实中是很难操作的 。
选好公司也一样,人们喜欢研究成功案例的共性,然后用这些共性去筛选未来的成功案例,譬如靠谱的企业文化、敬业的管理层、扁平化的渠道管理等等 。但这些共性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这些条件或许可以提高企业的胜率,但更容易使人高估胜率 。
成功学之所以害人,在于它上了“幸存者偏差”的当 。90岁的巴菲特和117岁的田中力子(健在的世界最年长者)都爱喝可乐,不表示喝可乐有助于长寿 。只研究优秀企业的投资人很难高概率选出未来的优秀企业,导致企业失败的因素更具普适性 。芒格说人们最该探究的问题应该是自己会死在哪里,然后永远不要去那儿,精辟!
三是不问价格,把好公司当作无价之宝 。
【都在等开盘!节后A股怎么走?知名基金经理最新解盘来了!】股票代表了它背后的长期资产,资产可以产生现金回报,这意味着你为它付出的价格越高,长期的潜在回报就越低 。更何况在复杂的商业世界中,无论企业多优秀,对太乐观的预计都不能过于笃定 。如果所有的好事都如约发生,你才能赚到合宜的回报,那这只股票就大概率买贵了;多想想坏的情况,价格上留点余地,才有安全边际 。巴菲特看走眼的公司不少,但他付出的价格从不离谱,长期收益才如此靠谱 。
波普尔说所有的科学理论只分为两种:已经被证伪的和等待被证伪的 。刻薄地说,所有的企业也只分为两种:已经被证明不够优秀的和等待被证明并不优秀的,所以“好公司可以不问价格”的说法站不住脚 。股票不像爱马仕包包或卡地亚珠宝可以有钱难买我乐意,股票更像是长生不老的下蛋母鸡,鸡的价格越贵,投资回报率越低 。
拒绝了一家真正的好公司会错失收益,接受了一家冒牌的好公司会损失本金 。保守型投资者更愿意承担第一种风险,当别人都在玩儿“选美”游戏时,你可以躲在角落里安心地“称重” 。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儿,而非别人都在做的事儿,不失为明智 。